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发现与发掘——姜寨遗址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3-04-07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关于姜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当时的主要负责者巩启明先生有比较详细的回忆文章,更有考古简报和详细的考古报告,其中所述,是我们研究这一议题最好的依据。

(一)姜寨遗址的发现

临潼位于陕西关中的东部,南依骊山,境内有渭河、临河、潼河、零河等10余条河流,其中的临河与潼河夹城而过,临潼因此得名。自远古以来,临潼一带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目前已经查明的史前遗址近30处,姜寨聚落遗址就是最著名的一处。

image.png

姜寨遗址位置示意图(巩启明)

姜寨遗址的发现实属偶然,是抢救性发掘的重要成果。此前(20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的发掘发现对于西安地区的人们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是对于当时尚属偏僻的临潼等地(属于渭南地区的县)来说,人们的文保意识还很淡薄。众所周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也是偶然,如果不是时任临潼县文化局文物干部赵康民的及时制止和上报,估计1974年发现兵马俑这一大事件肯定会拖后若干年。无独有偶,1972年发现的姜寨遗址,如果没有赵康民,或许已经被农田基建彻底地摧毁了。因为姜寨不像兵马俑坑,规模浩大,况且又有秦始皇陵保护的影响力,迟早都会被发现。但是,姜寨遗址就不一样的了。5万多平方米的史前遗址,120多所房子,虽然是很大的史前聚落,但是,在现代人的眼里,是很小的一块地方。若在推土机的施工下,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铲平。20世纪70年代初,姜寨遗址就曾经面临这样的命运。

姜寨是一块较高的岗地,临潼本地人又叫它岗寨,20世纪60年代曾被大规模挖掘过两次。1967年修筑县城到火车站的公路,因为公路从遗址东部经过,一批墓葬遗存遭到毁坏;到了1969年至1970年,全国上下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各地纷纷平整土地,修造梯田,当地人响应号召,就从遗址下手,从东部最高处向西部推进,挖掉了东部1—2米厚的文化堆积。由于当时被迫关闭的临潼县文化馆大部分干部下放劳动,因此无人管理。到了1972年年初,又开始继续平整土地,农民们再次挖出了大批的人骨和古物,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这时,临潼县文化馆也恢复了,当时负责文物的县文化馆干部赵康民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查看,发现这是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立即上报陕西省文化局。省文化局及时通知了西安半坡博物馆。那时的半坡博物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单位,不仅影响大,而且考古实力很强,按规定全省的古生物、古人类、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发掘和保护就由他们负责,因此很快组建了考古队,从1972年春开始进行清理发掘和保护。

image.png

姜寨遗址西部发掘现场(巩启明提供)

在姜寨遗址的发掘中,巩启明、张鼎玉等考古专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及时发布关于姜寨遗址的前期发掘简报(在1973年03期、1975年05期《考古》分别发表了第1次,第2、3次发掘简报),引起学界极大关注。姜寨遗址成为继半坡遗址之后关中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事实证明,随着姜寨考古的不断深入,一座完整的史前聚落呈现在世人面前,姜寨遗址的文化价值得以凸显而且尤为珍贵,从而将人们的视线又一次带到了6000年前。在此我想强调一点,我们在惊叹先民那高超的生存智慧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临潼那个文物干部赵康民。在20世纪70年代,正是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依靠个人的影响,及时发现保护了两个重大的国家级文化遗址:姜寨和兵马俑。临潼有个赵康民,也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