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西安半坡遗址学术解析——生产方式
发布时间:2023-02-14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半坡遗址是6000年前后生活在浐河岸边的原始聚落,整体上属于氏族部落形态,半坡人是生活在西安地域的史前人,他们被认定为西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代表之一。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他们的生存状况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下面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予以解析。

生产方式

半坡遗址经过考古发掘的劳动工具、种子等遗留物显示,半坡人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同时从事家畜饲养、捕鱼打猎和采集等活动。

半坡遗址出土生产工具5791件和半成品2638件(一说工具5275件,陶质的半成品2628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产状况及生产的水平。这些劳动工具是用石、骨、角、陶等原料制成的,也同时反映了半坡人的原始手工制作技术。从发现的石镞[zú]、骨镞、石网坠、带倒钩的鱼叉、鱼钩及石矛等可见渔猎业还占重要地位。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陶器。最典型的工艺品是绘制生动的人面鱼纹盆等动物纹彩陶盆、钵和各种类型的几何形彩陶,以及石、骨、陶、蚌等装饰品。还发现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113个标本,计22种刻划符号,这很可能是原始的文字。当时已有了社会分工,人们按照性别、年龄分配劳动,农业和采集多由妇女、儿童承担,而渔猎生产则主要是男子的事。

image.png

半坡出土刻划符号(一)

image.png

半坡出土刻划符号(二)

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经营:半坡遗址发掘出土的农业工具735件,除去150件陶刀以外,其他都是石制品,器型有斧313件、锛[bēn]71件、铲13件、锄19件、砍伐器59件、刀67件、凿18件以及加工粮食的碾磨器11件和杵14件。绝大多数工具是打制的,磨制的是少数,通体磨光的更少见。

工具有砍斫[zhuó]器石斧、石锛、石镰,刮削器石刀、陶刀、骨刀,穿凿器石凿、石锄、石铲、骨铲,还有加工器具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这些工具或用于开垦耕地,或用于收割谷物,或用于加工粮食,反映了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状况和性质。表明人们的生产是以农业为主,尚处于锄作粗耕阶段。他们采用将野草砍倒烧光的办法开辟土地,然后用挖土棒或骨铲等点播种植。半坡遗址多处发现粟粒遗存,并在一个小陶罐内还发现有炭化的菜子,经鉴定为芥菜或白菜一类的种子。

2.渔猎、采集经济比较普遍:半坡遗址发现渔猎工具1211件,器型有石、角质矛头6件,骨、角镰288件,骨鱼叉21件,骨鱼钩9件,石网坠320件,石球240件,陶球327件。这些渔猎工具做工精细,比较讲究,其中的石箭头有三角形、长条状、圆柱状、扁平状等各种式样的,鱼钩、鱼叉也有单刺、双刺等不同结构的。猎获物被食后残余的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罐、狐、狸、兔等大量动物骨头,以及一些鱼骨和田螺壳等;采集物残留有榛子、松子、栗子和朴树子等果实碳化颗粒。从这些发现来看,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比较普遍,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在打猎、捕鱼的同时,也采集那些螺蛳、蚌以及树林中的果实作为补充。

3.家畜饲养:如前所述,半坡遗址发现了两个饲养家畜的圈栏,形制相同,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3平方米和15平方米。建筑四周有一圈小凹槽,槽底密布柱洞,口径为15—20厘米,深5—10厘米。出入口在东北。在遗址内还发现了两条小沟,位于居住区中部的东、西两侧,有学者认为那是用来界别族群或防护家畜的。以上的发掘结论如果成立,便是家畜饲养业在半坡聚落存在的最好诠释,即便存在学术争议,但家畜饲养已经成为氏族经济的一种方式是肯定的,因为除此之外,在遗址区还发现了一些家畜如猪、狗、鸡、黄牛的骨骼,便是最好的实物证据。

4.常用手工业已经出现:手工制造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发明并制造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石器制造是半坡人最重要的手工业,此外还有骨器加工、陶器烧造、蚌器制作、纺织技术和编织技艺等。半坡遗址发现手工业工具1133件,内有1048件是纺织缝纫工具,计石纺轮2件、陶纺轮50件、骨针281件和石、骨、角质锥子715件;其余是骨凿77件,石尖状器2件和磨石6件。其他工具5350件(内有陶刮割器半成品2638件),其中石制品有砍伐器59件、敲砸器88件、锤4件、钻5件、刮割器115件、锛38件、砥磨石157件;陶制品有刮割器1243件、磨光器38件、锛880件;骨器82件、牙器1件、蚌刀2件。

(1)石器制造

石器是半坡先民的传统技艺,半坡人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新石器,工具精巧而又有规则。其制造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工艺过程,既有用进步的磨制法,也有用原始的打制法,在修整和加工时又多用琢制法。那此各种各样的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等用打制法制造,而那些石凿、锛、锥、针和装饰品就是用磨制法制造,如果要制造大型工具如石斧等,则两种方法并用,一般是先打成雏形,然后磨光。磨制石器要经过切锯、琢磨、钻孔等工序。

(2)陶器烧造

陶器的发明与烧造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和进步,半坡的陶器制造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制陶业是当时主要的工艺部门。

据统计,在半坡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件以上,占全部出土物的80%以上,完整和能复原的陶器近100件。按其用途可分为饮食用器、水器、炊器和储藏器等。饮食用器有碗、钵、盆、皿、壶、杯、盘等,水器包括汲水和储水用的器具,主要有小口尖底瓶、长细颈壶和常流罐等;炊器和储藏用器主要有罐、瓮、缸、鼎、甑、大口尖底器、器盖等。

image.png

半坡陶窖遗址

遗址区内发现的陶窑分为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共6座,集中在居住区围沟外的东边,窑室直径1米左右。其中横穴式5座,属早期的2座,属晚期的3座;竖穴式仅发现1座,属晚期遗迹。

鼓田陶器使用盘筑法制成,部分晚期器皿的口沿有慢轮旋削痕迹。制作陶器一般是由妇女操作,她们选择黏性适宜而又细软的黄土,挑去其中的杂质,再和成泥条。用泥条盘筑而成陶器的雏形,经过一系列的刮磨整修,就成为各种器物。然后用各种工具刻画或挑剔成丰富多彩的花纹,并以铁矿石、氧化锰等天然矿石为颜料,用类似毛笔一类的工具,在陶器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来。经窑烧后,就变成了坚实美观的彩陶器。纹饰以绳纹居多,其次是线纹,往下是弦纹、附加堆纹和锥刺纹等。其中锥刺纹是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附加堆纹数量到晚期大大增多。半坡出土的彩陶数量不多,大都在器物外壁着彩,个别的是内壁面着彩。彩陶流行红底黑彩条纹和几何形纹,比较复杂的鱼纹和人面纹并不多见,并限于早期出土的器物上。

image.png

人面网纹彩陶盆

image.png

弦纹陶罐

image.png

指甲纹陶罐

image.png

西安半坡出土鹿纹彩陶盆

(3)蚌器骨器

蚌器骨器是半坡常见的工具和装饰品,从发掘出土的数量看,占比较大,说明使用较为普遍。其制作是就地取材,多用锉和磨的办法。当时制成的骨器如鱼钩和针等,其工艺之精巧,可以与现代的同类金属制品相媲美,令人慨叹不已。

(4)编织工艺

根据半坡出土的纺锤、陶轮以及编织网纹等分析,半坡已经有了纺织和编织一类手工制作。他们将苎[zhù]麻一类植物纤维用纺锤捻结成线,然后编织成布。陶器底部印记的布纹,每平方厘米经纬各10条,类似现代的粗帆布。

综上所述,半坡人的手工技艺比较纯熟,有些是继承前人的成果如精细的石器、骨器等的制造,有些也具有开创的性质,如骨质缝衣针和陶钵上的布纹,展示着半坡人不同凡响的纺织成就,小口大肚、形似枣核的尖底瓶是巧妙利用力学中的重心与平衡原理制作的精美的器物,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代表,还有蒸饭用的陶甑,是半坡人利用蒸汽的最早实践,至今仍然在民间使用。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