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文物
发布时间:2023-02-10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文物,既有随葬品,又有生产生活遗存,还有大量的丧葬用品。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活遗留和装饰工艺品,随葬品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按照材质可以分为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角、蚌、牙等质料的器具,数量达5000多件;按照用途主要有斧、锛、铲、凿、刀、棒、镞、网坠、矛、鱼钩、鱼叉、纺轮、磨盘等。生产生活遗留主要有家禽家畜骨骼,如鸡、猪、狗、黄牛等,种子有粟粒、菜籽等。丧葬用品主要是瓮棺葬具及其棺盖,它们不仅是重要的文物,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如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陶器、陶片是半坡遗址发掘的数量最大的出土物,居然有50多万件,占全部出土物的80%以上,完整及可复原的陶器近1000件,可分为饮食用器、水器、炊器和储藏用器等。饮食用器有碗、钵、盆、皿、壶、杯、盘等;水器包括汲水和储水用具,有小口尖底瓶、长细颈壶和带流罐等;炊器有罐、鼎、甑等;储藏器则多为体型较大的瓮、缸、大口尖底瓮、器盖等。总计五六十种之多。

image.png

西安半坡出土的红陶尖底瓶、陶盆、陶瓮

此外,还有主要用作装饰的工艺品,如环、璜、各种坠饰等,也是用陶、石、骨、蚌、绿松石等质料制成的。

半坡遗址之所以属于仰韶文化类型,因为自1921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学界都笼统地把在红陶器上绘黑彩的陶器群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特点是:(1)代表精品是在磨光的红色陶器之上又加各种彩绘纹饰,所以有人又称它为彩陶文化;(2)陶器都是手工制作;(3)日常使用的器物以大口浅腹钵和尖底深腹小口罐较突出;(4)炊器以粗陶缶为主,并有鼎的存在;(5)工具为磨制长方形石斧和小型石锛以及打制的长方形两端缺口的刀子最普遍。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但是在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等发掘之后,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彩陶形式,于是考古学界就将仰韶文化区分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有其一定的特性,因而命名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的开端。

陶器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具,其中除少量灰色、灰黑色的以外,大部分是红色和红褐色的陶器。饮食器和水器多用细泥陶制成,炊器和储藏器多用粗砂陶制成。彩陶是半坡遗址的典型器物,形象特别的彩陶成为半坡文化的一大特色。半坡遗址发掘出土的绳纹红陶双耳尖底瓶和人面鱼纹盆是半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两件器物。

1.绳纹红陶双耳尖底瓶。高42.5厘米,红陶泥质,短颈、杯形口,尖底长圆腹,两侧有环形双耳,便于系绳背提;上腹部饰绳纹,肩与下腹部光素。1954年出土。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汲水器。当它被放到水里后,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动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注满水时尖底可插入沙土放置,系上绳子也可挂在树上;小口便于倒水不致溅洒,大腹增大了器物容积。可以说,尖底瓶的一切优良特性都来自它奇特而优美的造型。经专家研究,这种自动汲水的现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然而,在一些学者的汲水实验中并未得到“自动汲水”的全部数据,便否认其汲水的主要功能,这是不实际的。因为以半坡先民的智慧,想要做到“全自动”只是一种奢望和幻想,是最高要求,即便是现代人的打水用具,如果不加上人为的“加力”使之倾倒和直立,也是难以办到的,更遑论半坡先民了。

此外,近些年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流行,他们认为,尖底瓶是半坡人的酒器(储酒器、饮酒器、酿酒器),或者用作祭祀,其形状最终演变为最早的象形“酉[yǒu]”,成为“酒”字的重要成分。

2.人面鱼纹彩陶盆。口径40.2厘米,通高17厘米,红陶泥质。1955年出土,原本是早夭小孩瓮棺的棺盖。盆内壁绘有两个人面鱼纹和两个单鱼纹图案。圆形人面眯着双眼,倒钉子形状的鼻子,头顶端有似鱼尾状的三角形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三角形的小鱼,两鱼相对饰以双耳;额头为半黑和半弧圆的不对称形,黑白对比分明,呈现出微妙的变化。

image.png

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形象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体现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是我国先民早期绘画艺术的不朽佳作,它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关系与特殊感情。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