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生态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西安生态日
将“自然”植入低碳城市发展基因
发布时间:2022-03-14     作者:   来源:i自然   分享到:

在碳中和的热度下,低碳城市再次“火”了起来。

城市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者,覆盖着地球表面不到3%的面积,却消耗了世界75%的能源,产生了80%的全球温室气体,理应站在“碳中和”的最前线。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jpg

广东广州麓湖公园建筑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早在2008年初,我国便已开始了低碳城市的试点之路,但时至今日,严格来讲全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有专家指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过于重视技术、资本的力量,而没有将“自然”因子真正植入低碳城市的基因。

过去,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仅仅依靠技术和资本来解决问题。交通出了问题,就修建更多的桥;排水出了问题,就修建更多的排水系统……殊不知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进一步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能力。如果我们的城市能实现居住和工作在一个区域,步行和自行车就能够解决出行需求;如果我们的城市多一些生态基础设施,留住湿地,那么排水问题也会自然得到解决。低碳城市建设需要维护自然的完整性和功能,发挥自然系统的作用,而不是过于依赖人工疏排系统,使自然彻底丧失吸纳能力。

同时,低碳城市应严控城市开发边界,运用多种规划管制手段控制城市过度扩展。从城市的布局来看,过往我们倾向于扩大城市空间规模,盲目“摊大饼”。殊不知,城市的人均面积越大,各类建筑及相关排放量越多,市民每天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也越多,耗碳量也会增大。而低碳城市的空间格局需要做到空间节约,在人口承载量一定的情况下,让城市更紧凑,减少土地开发建设,减少出行距离以及私家汽车的使用,从而有效降低碳排放。

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住宅就是住宅、工业就是工业、商业就是商业。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混合用地。这种混合用地不仅有利于节地,也有利于减少机动车碳排放,平衡交通流量。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改变基于单一功能的分区制,提倡混合用地,实现就业、居住相对平衡,在提升城市容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城市如同人一样,也有其生命节律。低碳城市建设应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的形态结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市政设施等系统进行创造性规划管理,使其具有持续减碳的自我进化能力。

如此,或许才能让我们日夜相依的城市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因低碳而更加美好。(《中国自然资源报》首席记者焦思颖)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