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列戟图(局部)
在李寿墓壁画中,“第四天井东西壁下部各绘一大型戟架两付。每架列戟七根。戟架后边有房廊,象征门外列戟。”
——《唐李寿墓发掘简报》
列戟最早见于《隋书·柳彧传》。李寿墓的列戟图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形象记录。《唐六典》卷四记载:“……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若上柱国、柱国带职事三品以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门十四戟。”
李寿为淮安郡王,从一品,应列戟十四根与图所示正符。陕西发掘的唐墓壁画中常见列戟图,但戟架旁都无廊房;而李寿墓天井的列戟图带有廊房,尤其墓室北壁画的戟架放在门两旁廊房的前边,此当是门旁列戟的真实记录。
戟是一种进攻型长兵器,最早出现于商代。到了汉代,除了实战使用外,在居室陈设及门前仪卫中出现列戟现象。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隋代形成列戟制。到唐代,列戟制的发展达到更为完善的程度。
所谓的列戟制,是通过列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身份等级的一种规定,《唐六典》卷四详细记有唐代前期列戟制的内容。唐朝,陵庙宫殿以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公府门前均可列戟,戟数有24、18、16、14、12、10六个等级,分两侧对称排列。李寿是高祖从弟,河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左武卫大将军,淮安郡王,为从一品官,当列十四戟,与壁画中的戟数相符。
李寿墓的列戟图面向外(南侧),戟架安置在歇山顶的高大廊房内,七杆带有幡的戟插在戟架上,后面站立四位手持弛弓的卫士,弛弓高如真人,装在黑色的袋子里。戟架外南边站立四名手持四旒旗,身佩长剑的卫士,戟架外北边站立两名身佩长剑的侍从。其中一位头戴小冠,身着红色袴褶,应该是守卫王府的长官。
在李寿墓墓室北壁东侧乐舞院门外也对称地竖立了一组小型戟架(戟架旁有廊房),每架上有七戟,与天井处表示王府门前的这组大型戟架遥相呼应。唐朝政府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自己的私府门前列戟,因此,图中表现的可能是私府门前的列戟。这种表现方式在壁画列戟图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