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长安里的文物】秦风汉韵:乐舞俑
发布时间:2025-01-09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0000.png

乐舞俑

乐舞俑

陶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俑,《礼记·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小仁。”郑玄解释其中“俑”字说:“俑,偶人也,有面目肌发,有似于生人。”这说明“俑”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具有人物形象的雕塑,以后“俑”的含义外延不断扩大,逐渐将动物的形象也包括在内,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俑”的概念。

中国古代陶俑的产生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用泥塑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作装饰,当时的陶塑人像并不是古代文献中所诠释的俑,而是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宗教观念有关。至殷商时期,出现了作为人殉替代品的“俑”,自此,陶制的俑开始成为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的主体。随着历史的推移,陶俑雕塑艺术在风格上经历了秦的博大雄健、汉的朴拙豪放、唐的瑰丽大气、宋的淡雅含蓄以及元明的粗率衰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战国时期的陶俑有1954年宝鸡市李家崖出土的乐舞俑。这组陶俑高13—13.5厘米,面部五官以竹签戳孔表现,手法虽然简单,但已将乐舞者表演时投入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三人皆双手抱于胸前,仰头张嘴似在歌舞。其中两人头顶尖凸,似梳椎髻,另一人头顶较平,似带冠。俑原有彩绘,惜已剥落,仅留部分白色粉底。

乐舞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祭祀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平安、劳动生产生活之余自娱自乐等活动。早期的歌谣、音乐、舞蹈是为一体的。春秋时代乐舞就已很发达了,到战国时期乐舞则更加成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其中“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的论述说明乐舞是人们有感而发的。

战国时期北方陶俑多为压模范成型,造型比较雷同单一,而这组陶塑为纯粹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熟练且带有无拘无束的活泼,造型与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形陶器、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陶塑人像、陕西咸阳塔儿坡秦墓中出土的骑马俑很相似。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