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铜镞·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镞,又称“箭”“矢”“镝”等。《释名·释兵》载:“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镞的产生很早,早在青铜镞之前,就有石镞、骨镞、蚌镞等各种质地的镞。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里就发现过一枚石镞,它应该是现在我国最早的石镞之一。石镞在旧石器时代发现的数量很少。到了新石器时代,镞的数量大增,不仅有石质,而且有骨质、蚌质与角质。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镞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这一时期多数是仿石镞,其形制古朴,沿袭过去石、骨、蚌镞的形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镞的形制也在发生改变。箭镞的形制由最初的无铤到出现不明显的铤,再到有铤三个发展阶段。铤的出现,更利于镞与箭杆的接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箭镞目前所见主要有三种。第—种是菱形镞。特点是体横剖面呈菱形,窄瘦,个体较小。此类型在春秋晚期多见。第二种是三翼镞,在镞体上外伸三翼,间距120°角,前聚成峰。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第三种是三棱镞。镞体横剖面呈三角形,无外伸之翼,三棱聚成前锋,以有效深射。此类盛行于战国时期。三棱镞出现许多带长铤的,约二三十厘米长,小而锐利,利于提高箭镞的射程和强度,应为弩箭所用。
秦俑坑出土的铜镞99%以上均为锥体三棱镞。秦俑坑里出土的镞约40000件,除了2件铁镞、4件铁铤铜镞外,其余均为铜铤铜镞。
三棱形铜镞镞首的三个面呈弧形,前端聚成锐角形的尖峰,后端为平底带有三个短小的倒刺。这种镞的镞首重,铤部加长,使得箭的重心大体位于箭杆的中部,有利于箭在飞行中保持平衡,增强穿透力。
青铜镞的流行类型在各个时期是不一样的,这种改变直接与兵器的改革与演进相关。青铜镞在演变进程中的快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如果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战事较少,镞的演变过程就会较慢,如果社会动荡,战事频繁,镞的演变进程也会相应加快。这种演进过程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在秦统一中国后,才最终形成比较统一的铜镞形式。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