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
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行程度。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患病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和某些癌症密切相关。肥胖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约占肥胖症的1%。
一、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忧郁等。临床上肥胖症、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即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肿(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男性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且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增高。 肥胖可能参与上述疾病的发病,至少是其诱因和危险因素,或与上述疾病有共同发病基础。肥胖症及其一系列慢性伴随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和寿命。严重肥胖症患者精神方面付出很大代价,自我感觉不良及社会关系不佳,受教育及就业困难。
二、检查
1.体重指数:测量身体肥胖程度,BMI(kg/m2)=体重(Kg)/[身高(m)]²。BMI是诊断肥胖症最重要的指标。
2.理想体重:IBW(kg)=身高(cm)-105或[身高(cm)-100]×0.9(男性)或0.85(女性)。可测量身体肥胖程度,但主要用于计算饮食中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供应量。
3.腰围或腰/臀比:反应脂肪分布。目前认为是诊断腹部脂肪积聚最重要的临床指标。
4.CT或MRI: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5.其他: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定法、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三、治疗
以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为主,不能仅靠药物,长期服药不免发生副作用,且未必能持久见效。
一、轻度肥胖者,仅需限制脂肪、糖食糕点、啤酒等,使每日总热量低于消耗量,多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能使体重每月减轻500~1000g而渐渐达到正常标准体重,不必用药物治疗。
二、中度以上肥胖更须严格控制总热量,女性患者要求限制进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如超过6.3MJ/d者,则无效。男性应控制在6.3~7.6MJ(1500~1800kcal)/d,以此标准每周可望减重1~2磅。食物中宜保证适量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性蛋白(占总蛋白量的三分之一较为合适),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少于1g。脂肪摄入量应严格限制,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体重减轻时发生水钠潴留,并对降低血压及减少食欲也有好处。此外限制甜食、啤酒等如前述。如经以上饮食控制数周体重仍不能降低者,可将每日总热量减至3.4~5MJ(800~1200kcal)/d,但热量过少,病人易感疲乏软弱、畏寒乏力、精神萎顿等,必须严密观察。据研究,饮食治疗早期蛋白质消耗较多,以致体重下降较快而呈负氮平衡,当持续低热卡饮食时,发生保护性氮质贮留反应,逐渐重建氮平衡,于是脂肪消耗渐增多,但脂肪产热量约10倍于蛋白质,故脂肪组织消失量明显少于蛋白质组织量,而蛋白质相反合成较多时,反可使体重回升,这是人体对限制热卡后的调节过程,因此饮食治疗往往效果不显著,在此情况下,宜鼓励运动疗法以增加热量消耗。
三、当饮食及运动疗法未能奏效时,可采用药物辅助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六类:1.食欲抑制剂--中枢性食欲抑制剂、肽类激素、短链有机酸;2.消化吸收阻滞剂--糖类吸收阻滞剂、脂类吸收阻滞剂;3.脂肪合成阻滞剂;4.胰岛素分泌抑制剂;5.代谢刺激剂;6.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剂。
四、预防
肥胖症的发生与遗传及环境有关,环境因素的可变性提供了预防肥胖的可能性。对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来说,最有效和最安全的防治方法就是控制(减少)饮食中能量摄入,坚持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