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成长教育
明知道不对,为什么还会继续惩罚孩子?
发布时间:2023-05-09     作者:   来源:壹心理   分享到:

80d9d8d495bc4675480dd84094f377ce.jpg

有一天,我2岁的女儿抢了朋友的玩具,我试图教育她,没收了她的玩具并且解释了分享的意义。

结果,她开始发脾气,大喊大叫,并且跺着脚大哭。

如果没有其他父母的围观,认为我连一个小孩都控制不了,她发脾气这个行为可能会很好笑。

那时候我意识到避免这个尴尬场面的出现本来非常容易。

我可以给他一个更好的玩具分散她的注意力,并且把她抢来的玩具还回去,而不是惩罚和训诫她。

我的女儿可能会更喜欢她的新玩具,她的朋友也会为失而复得的玩具感到开心,我也可以避免当众出丑。

这是一个三方都赢的局面。

但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惩罚?



体罚就像是矿井里的金丝雀(因为金丝雀对有害气体的敏感度超过人体,所以金丝雀就成了矿工们的警报器,矿工下井带着金丝雀,如果金丝雀暴毙,就说明井下有危险),是一种危险先兆的预警信号。

这个信号提醒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早期发展,了解情绪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意识什么是体罚出现的变量因素。

从更广泛的公共卫生层面来看,体罚问题在社会中会如何发挥作用?

为什么整个社会及其许多不同的文化都看不到体罚带来的问题、伤害和暴力?

我们的认知能力难以解决“体罚长期存在于社会和个体中”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

在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中,我们可以看到:

1.关于体罚的信息和数据很少;

2.否认有体罚的存在;

3.代际病理学; 

4.对施罚者及其所作所为的认同;

5.认为体罚是一种移情反应; 

6.对抚养一个不合群和失控的孩子的恐惧和羞耻; 

7.缺乏兴趣,例如父母缺乏好奇心。



什么是惩罚?


惩罚的定义是付出代价伤害别人。

这就意味着惩罚的实施者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对别人造成伤害。

在上面我女儿的例子中,我扮演了惩罚实施者的角色,我付出的代价就是当众出丑。

我的女儿,则因为不能得到他想要的玩具而遭受伤害。

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 ,经济学家,被誉为仅次于马克思的第二伟大的德语经济学家)和 Simon Gächter在影响研究中表明,惩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能够维持和提升决策者和群体之间的合作。

4e77ca65a73054888195c6ec80f5ffb0.jpg

图/Ernst Fehr

他们的实验名称是所谓的“公共物品博弈”,参与者需要向团队缴纳一定的费用。

所有的投入都能增加项目的整体价值,但在支出时,无论你是否缴纳过费用,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同等的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希望别人缴费,自己享受免费待遇。

实际上,许多参与者自私地使用免费享受的策略,期待他人更加大方。

然而,当研究人员改变了原来的决策场景,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Fehr和 Gächter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新的游戏版本,人们可以花很少的钱去惩罚先前表现自私的决策者。

研究结果让人震惊。

人们很乐意去花钱伤害那些他们认为在游戏中作弊的人。

整体来说,合作程度提升了,人们对项目的投入增加了。

即使没有受到惩罚的人,也因为想象到可能受到惩罚,提升了自己的慷慨行为。



影    响


两个关于情感在社会体罚中作用的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传染的概念,二是涉及利益的影响。

体罚的传染性是通过以下方式看到的,它与我们在自己个体身上看到的有些不同。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念:

每个人在教育孩子中都会使用体罚,哪怕偶尔发生或程度较轻,都会使用体罚。

为什么一定要体罚呢?

在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体罚的发生率一直在缓慢下降,但仍然保持在50-60% 左右。

联合国儿童暴力全球调研项目对中国的调查数据表明,69.8%的人曾在小学阶段受到过家长或老师的体罚,在初中阶段受到体罚的比例为31%。

这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即体罚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人们在没有“法律不允许这样做的声音”,是不会停下来反思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在一个不禁止体罚的社会里,人们在打自己的孩子时,几乎不会引起他们对自己或孩子行为的好奇心。

可以说,我们对孩子早期发展和体罚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不够重视的,且这方面的宣传也远远不够。

所以,很多人都没有问过自己:

为什么我要施罚?

体罚是否有用?

这会让事情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惩罚有用么?


研究总结出惩罚是改变自私行为的有效工具,并且能够维持合作环境。

但这是真的么?

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惩罚很容易伤到自己,教育一个幼儿可能会让她生气并且引发她的反抗行为。

报复不局限于儿童。

俄罗斯进攻乌克兰之后,俄罗斯受到经济制裁,普京没有选择合作,制裁起到了反面作用。

俄罗斯限制了天然气的出口,关闭了领空,禁止国际旅行。

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况一致。

实验用了一个和 Fehr和Gächter’s的公共物品博弈类似的任务,很多之前因为自私而受到惩罚的人,更愿意用反制策略来惩罚之前的惩罚实施者。

d098ce97afa4aae0cd7aaa4ba5755a65.png

2022/3/7 乌克兰基辅,当地民众撤离行动持续。

当社会允许或鼓励体罚的存在时,它就不能拥抱认知的积极力量。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人们普遍倾向于关注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这是社会及其成员的一大认知失误。

我们研究这个问题,还特别关注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当成年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行为上,就会忽视对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的探究,结果就是成年人不再对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感兴趣,而是被他们的恐惧和愤怒所引导,并用躯体的反应来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

同样,抑制成年人的好奇心会严重抑制儿童的好奇心。

其次,在很大的社会层面上,人们似乎对与体罚相关的问题缺乏认识,渐渐地就会默认它的存在。

事实上,有大量数据证明反对体罚的合理性,但社会决策者或者一些个体似乎要么不知道这些信息,要么选择忽视它,要么对此作出改变无能为力。

像最初抵制使用安全带,抵制宣传吸烟有害身体,以及抵制消除种族歧视等根深蒂固的问题,都说明了社会变革需要时间。



惩罚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惩罚不能引发改变自私的行为,惩罚的意义是什么?

心理学家尼古拉·雷哈尼Nichola Raihani提出,惩罚比原先认为的更复杂。

在另一个涉及经济决策的实验中,Raihani对何种情形下会引发最高级别的惩罚进行了测试。

正如期望的那样,人们更倾向于惩罚那些做出欺骗行为的人。

更让人吃惊的是,惩罚级别取决于参与实验者的整体经济结果。

具体而言,如果人们收到不平等回报或者不公平优势,就会惩罚欺骗者。

所有这些研究表明惩罚有时候是人们对于不平等的厌恶导致的。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保证公平性,我们会更倾向于伤害那些相对而言享受更多不应得好处的人。


3c6880e9e63bf76ec923e0a73c7e3ed9.jpg

图/Nichola Raihani

你经历过惩罚么?

你像我一样,在试图教育孩子,训练宠物或者试图改变对你重要的人的时候经常受挫么?

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惩罚并不能总是带来积极的行为改变。

但是,如果惩罚能提升整体的公平性,也许这些都不重要了。



惩罚与语言


语言的力量常常被轻视。

个人和社会政策使用语言的方式,往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歪曲语言的本身含义,像“打屁股”和“轻轻扇耳光”这样的用词只是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单词“打”的影响。

从法律上禁止体罚是可以引起人们对体罚造成的损害的重视,也强调了代替性惩罚方式的好处。

许多国家在体罚问题上的法律都与帮助父母和孩子的项目有关。

正是这些法律的存在才能提高社会对体罚问题的认识,这是法治声音和法律语言的力量。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