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成长教育
孩子撒谎就是学坏了?其实撒谎不是学来的
发布时间:2022-10-27     作者: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你第一次发现孩子撒谎是在孩子多大的时候?父母都不喜欢看到自己孩子撒谎。所以第一次发现孩子撒谎的父母,内心往往是恐惧的:”我的孩子是不是学坏了呀?怎么这么小就学会了撒谎,这正常吗?”

01

教育就能让孩子不撒谎?

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大家觉得,撒谎嘛,人天生就会,如果孩子内心纯洁就会行为端正,不撒谎;如果孩子学坏了,学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就会撒谎。

那么,要阻止孩子撒谎,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从小告诉孩子撒谎是不对的,然后在孩子诚实的时候进行表扬,在孩子撒谎的时候进行批评惩罚。父母相信,或者说希望,只要自己做到这两点,自己的孩子就不会撒谎。

可现实很不如人意。研究发现,96 %的孩子都会向父母撒谎[1]。

为什么会是这样?也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看待撒谎。

02

人天生就会撒谎吗?

研究人成长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家首先对撒谎行为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天生就会撒谎吗?研究结果发现,两三岁以前的孩子没有能力撒谎。撒谎看似很简单,其实它需要非常高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人两三岁,甚至三四岁以后才能具备[2]。也就是说,在三岁左右之前孩子基本没有能力撒谎。

撒谎需要的最重要能力是要能明白,人的行为是由这个人的内心想法决定的,而不是由现实情况决定的;而且,在人内心的想法与现实情况不符的时候,也就是人内心的想法是错误的时候,人会根据这个错误的想法去行动。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能明白,当现实情况是“抽屉里的巧克力被我吃了”,但假如他能种一个错误想法“巧克力是被猫吃了”到妈妈心里,那么妈妈就不会根据现实情况,而会根据她这个错误想法去行动——打猫而不是打孩子。而更小的孩子会以为妈妈永远都会根据现实情况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些能力的获得既需要孩子大脑的不断发育,也需要孩子与人的相处经验不断丰富。这就意味着:当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们是没有撒谎能力的。小孩子不撒谎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等到孩子三四岁以后,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孩子自然就会出现撒谎行为。这个时候的撒谎行为大多是为了避免惩罚。

所以,当你发现三四岁孩子撒谎时,不必那么惊慌,这说明孩子不再是“小动物”一样的小人儿,而已经在融入人类社会的路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小孩子的撒谎行为和成人用撒谎达到自己不道德目的的行为是不能简单划等号的。

03

如何教育孩子不要撒谎?

好,我们知道了“人天生是否就会撒谎”这个问题的答案,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我们要如何教孩子不要用撒谎来达到不道德的目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了解一个道德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

道德的核心并不是理性,而是情感;或者可以这样说,道德的核心并不是知道对错,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在意。

美国的一名连环杀手加里·吉尔摩说过这样的话:“我总能杀得了人……我可以毫不在意他们的感受,完全无动于衷。我知道我干的事情大错特错,但我仍然会毫不犹豫放手去做。”[3]

事实上,连环杀手里有很多都是缺乏正常人情感的心理变态者。他们的可怕不是因为缺少知对错的理性思考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少感受同情心、羞耻感、内疚感这样的情感能力。这些情感才是道德的核心组成要素——道德情感[4]。道德情感表明我们能对他人付出关心,它们才是让我们在意自己是对是错的深层原因。如果对他人没有关心,我们就不会在意对错和道德。

所以,道德的核心并不是知道对错。如果知道对错就能阻止我们伤害他人,那监狱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了——有多少罪犯在犯罪前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呢?情感才是道德的核心。

那么,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撒谎是不好的行为,就不能只告诉孩子撒谎是错的,更重要的让他们意识到撒谎对他人的伤害。

具体来说,当孩子撒谎的时候,下面的话往往对孩子不起什么作用:

“说实话才是好孩子”

或“如果你偷吃了巧克力,我不生气,但你要老实告诉我你是不是偷吃了。”

因为孩子的内心可能害怕父母说话不算数,也可能会以为父母知道自己偷吃会伤心,那还是让父母不知道自己偷吃对父母更好。

相反,父母可以这样说:

“对于妈妈来说,最难受的就是你不对我说实话,如果我发现你骗我,我会很伤心,就像你发现妈妈骗你的时候你会很伤心一样。如果你能对妈妈说实话,妈妈会开心。”

撒谎真的不只是对错问题。

参考文献:

[1] 波·布朗森,阿什利·梅里曼. 教养大震撼. 夏婧.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60.

[2] 彼得·史密斯,海伦·考伊,马克·布莱兹. 理解孩子的成长. 寇彧等.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87-290.

[3] 保罗·布卢姆. 善恶之源. 青涂.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31.

作者 | 王 琳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育学硕士 主攻儿童与家庭研究

审核 |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