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名词  >  科技名词
狂犬病
发布时间:2022-02-23     作者: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分享到:

rabies

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

定义: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学科:感染病学_病原体感染_病毒感染

相关名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疫苗


【延伸阅读】

狂犬病是目前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的动物唾液,经各种伤口、被抓伤的黏膜、皮肤入侵人体,也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人被带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发病率为15%~20%。医生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狂犬病。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可短至数天,很少超过1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狂犬病的症状多以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为主。患者怕风,因咽肌痉挛不敢饮水,神经极度兴奋导致狂暴和意识丧失,最后全身麻痹而死。

人被犬袭击后,及时、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策略,几乎可100%预防发病。狂犬病暴露分级和预防处置原则如下:

Ⅰ级,完好的皮肤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处理办法: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其他医学处理。

Ⅱ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1.无明显出血的咬伤、抓伤;2.无明显出血的伤口,或伤口已闭合,但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处理办法: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Ⅲ级,符合以下情况之一:1.穿透性的皮肤咬伤或抓伤,临床表现为明显出血;2.尚未闭合的伤口或黏膜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3.暴露于蝙蝠所在的环境下。处理办法:处理伤口,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狂犬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