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文明薪火
蛋壳黑陶杯——“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发布时间:2021-12-22     作者:王辉   来源:   分享到:

“蛋壳黑陶杯”,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器壁薄如蛋壳,色泽漆黑黝亮的陶杯。主要发现于山东境内,是龙山文化时期遗物,距今4600~4000年,代表了当时中国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image.png

蛋壳黑陶高柄杯,盘形口,宽折沿;筒形杯身,上部略收;高柄、中部为纺锤形,并镂空有水滴纹;小台座形圈足。器表素面磨光,器壁薄如蛋壳,造型灵巧,色泽素雅,工艺精湛,十分罕见。1973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

 image.png

蛋壳黑陶杯,器表素面磨光,宽平沿,器柄镂空有菱形和水滴纹的几何图案,小圈足。潍坊姚官庄出土。

 image.png

蛋壳黑陶杯,器表素面磨光,鼓腹,圈足。器身饰数道弦纹。器柄镂空有长条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潍坊姚官庄出土。

 image.png

蛋壳黑陶杯,高12.4厘米,口径14.2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杯身做宽平沿,圆底,置入豆状并带有透雕、刻纹的底座中。潍坊姚官庄出土。

蛋壳黑陶杯陶胎轻薄,无与伦比。一般厚度为0.3~0.5毫米,最薄的口沿部分仅0.2毫米;作为为器物承重部分的杯柄,最厚也不过1~2毫米。高度一般15厘米左右,重则约50~70克,最轻者在40克以下。有专家检测发现,蛋壳黑陶杯的吸水率极低,几乎接近、甚至已经达到了瓷器的吸水率!而中国的原始瓷器在1000多年后的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真正的瓷器则在东汉以后才出现。那么,古人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工艺,用最质朴的泥土做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陶杯的?

蛋壳黑陶杯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经反复淘洗,不含任何杂质,确保了经过拉坯塑形与成形之后的陶杯质地细密坚硬。

陶轮是蛋壳黑陶杯的成型工具。口沿、杯身、底座部分都能看到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可以证明当时使用了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蛋壳黑陶杯胎体极薄易碎,这就要求陶轮不仅要转速快、更要平稳,技术和操作手法也要精准细致。即使以现在的制陶技术,要想顺利拉出如此的厚度,其难度也是令今人无法想象的。

蛋壳黑陶杯的烧制采用了渗碳技术。成型的陶杯经打磨后放入陶窑烧制,在即将烧成时,用泥封闭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上加水渗入火膛,使木炭熄灭,从而产生大量浓烟,浓烟中的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虽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 依旧光亮如初,无可挑剔。

文物专家发现,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应非有规模批量生产,而是一件一件通过手工制作的。采用如此复杂的工艺,耗费如此多的精力,绝不会是日常生活所用器物,而是贵族在祭祀、丧葬、征战、宴飨时“事神致福”的礼器,是权利与等级的象征。因此,这些陶杯多出现于那些规模大、随葬品多的贵族墓葬,或者大型的中心聚落遗址之中。

  或许是由于蛋壳黑陶杯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亦或是因为青铜工艺的出现,龙山文化的末期,蛋壳黑陶已趋衰落,并逐渐消失。我们对于它的了解,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有关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技术信息等,还有待专家们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通过多学科合作为我们进一步解读。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