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北京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26项。
春秋时期,吴王兴建邗沟,揭开了古运河建设史的篇章。里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里运河-高邮灌区”在江苏省高邮市境内,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了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实现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调配,兼顾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湖—河—灌区”是开放的复杂系统,从蓄水、调水、漕运、配水到灌溉,是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实现了动态平衡,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实现水系连通,促进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诠释了“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这个系统中,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江苏高邮“里运河-高邮灌区”工程遗产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是系统论思想在古灌溉工程中的成功实践。
里运河-高邮灌区
潦河灌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跨宜春市奉新县、靖安县和南昌市安义县,属于修河支流潦河流域。灌区工程最早始建于唐太和年间,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其后,又陆续于明成化十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在中游、上游依次兴建乌石潭陂、香陂,是江南丘陵地区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的系统工程。
三座古陂蕴含了丰富的科技价值,均选址于河道折弯处,坝体为非正交堰形式,尤其是乌石潭陂,充分利用河中“巨石”拦河筑坝,并在河堤上植树成林,护陂固圳,至今古樟群保存完好,是古人因地制宜、人水和谐相处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潦河灌区又相继兴建四座灌溉工程,延续至今,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是赣西北的重要粮仓。
潦河灌区蒲陂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5-6℃,年降雨量约150-300毫米,水资源在当地是非常宝贵的。为了能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克服了高海拔、高寒冷等困难,顺势而为,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历经几个世纪的修建,到明清时期,灌溉系统的利用和管理体系已趋完善。在蒙元时期,萨迦作为西藏的首府,农业较周边地区发达兴盛,很好地战胜了半干旱气候带来的灾害。至今,由于这套完善的蓄水灌溉系统,日喀则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青稞之乡”。
据不完全统计,仍然在使用的蓄水池还有400多座,惠及人口达30多万,约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0%。时至今日,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仍然沿用着古代的工程形式和管理方式,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
养育萨迦灌区近30万人的冲曲河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今年与中国的3项遗产同时列入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伊拉克、日本、摩洛哥、韩国、斯里兰卡的16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21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8个国家。
中国灌溉工程的建设发展伴随和支撑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中国古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