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陪葬坑(十八):二号坑
发布时间:2021-10-28     作者:   来源: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二号坑平面呈东北角突出的曲尺形,东西通长124米,南北通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共有门道11条。俑坑由四个单元构成:东北部为弩兵阵,由300多尊跪射俑和立射俑组成;北部三个过洞为骑兵俑阵,有6辆战车和108名骑兵;骑兵俑阵南部三个过洞是步兵、战车混编的俑阵;俑坑南部8个过洞则为驷马战车编组。整个二号俑坑计有弩、车、步、骑俑939件,陶马472匹,战车89乘。车兵、步兵、骑兵组成的联军编队,按照兵书这种阵形属于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车、步、骑三个兵种混合编组,反映了“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战术。这个坑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称得上是秦军中精锐部队的模拟。

image.png


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布局示意图

二号坑的步兵阵有坐、立两种姿态,分别对应兵书所说的坐阵和立阵。坐姿俑又俗称跪射俑,它们上身笔直挺立,单膝跪地,形成的三个支点增强了俑体的稳定性。它们身高大多在1.2—1.3米之间,彩绘保存比较好,曾经出土了一尊陶俑面部涂有绿色,为何如此?据统计有9种猜测,如从事巫术活动的傩人、工匠们的恶作剧、涂绿脸吓唬敌人、工匠可能是色盲、创意个性作品、护身符、少数民族的象征、颜色发生变化、类似于现在的野战部队的哨探等。其实如果以“俑”是陪葬品这一属性,从艺术创作再加工的角度分析,也许答案就简单了些。

image.png


绿面俑

image.png


坐姿俑

弩兵阵后边排列的是骑兵,一马一兵是一个组合。它们代表了一个新军种。首先是骑手的挑选比一般步兵更严格。《六韬·犬韬·武骑士》中所言,“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壮健捷疾,超绝等伦,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常言道:“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说明充分利用畜力解决载重和日常出行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中原民族以马骑行肯定比以马驾车的时间要晚。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距今约3300年前的商代晚期因受外来影响而出现家马。不过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大量骑马,并出现了专门的骑兵。

西周时期,欧亚大陆之间交流形式更多的是军事战争,面对草原民族的侵袭,中原国家采取的措施,一是高筑墙,建造防御工事,这就是后来的长城;二是以夷长治夷发展骑兵。制夷行动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最著名。但是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所言: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秦国的骑马射箭以及穿胡服举措,并没有后于赵国,基本是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长平之战赵国竟然吃了秦骑兵的亏。今陕西、宁夏、甘肃等一些地区既是秦人的老家,也是各种戎人的大本营,秦国发展骑兵有先天优势,秦代骑兵的兵源多来自西北部地区。

兵马俑二号坑发掘出土的鞍马俑,背部塑造了低马鞍。马鞍有左右两块垫子,在马背上其断面呈半月形,表面排列针眼状小孔,通过腹带固定。样式和数千里之外的新疆鄯善县,甚至更远的阿尔泰地区出土的实物竟然一模一样,属于流行于欧亚草原文化系统的软马鞍系列。这种鞍一直通用至东汉时期,其分布地区也较为广阔。在性能上,软马鞍的结构看似简单,但设计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契合马的身体结构特征,能够大大减轻马匹和骑者的不适。很可能是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对于骑兵的普遍需求促进了软马鞍的传播。

image.png


鞍马俑

秦灭亡以后骑兵改换番号,成为刘邦汉军的一张王牌。班固所著《汉书·灌婴传》中提到,楚汉相争时,“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乃拜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尚屈尊为汉王,为适应楚汉战争的需要由灌婴牵头筹建骑兵。秦骑兵旧部直接成了汉骑兵主力,李必、骆甲成为教练,任左右校尉。这些人骑术娴熟,久经骑战考验,在荥阳之战、襄邑之战等一系列大战中屡建奇功。

至少在春秋末战国初,轻锐兵力的独立使用就随着战斗分工的发展而出现了。比较常见于史籍的是一种“轻车”。“轻车”最初出现大概主要是为了区别于重车。二号坑阵容应视作秦国轻锐兵种的再现,其中的“战车”绝不可简单地看成是旧有战争形式的残余,以至于从而得出车战形式并未彻底退出战争舞台的结论。恰恰相反,这一军阵的出现,正是步战尤其是步兵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的技术,在更高更开阔的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系列最高水平的展示。

战术侧翼攻击的基本力量是战车,所以阵容展开以迅速移出战车为先。二号坑战车置于右边一侧,前边毫无阻碍。八行战车,每四行前一通道,表明在攻击开始后,迅速展开为两纵队,驰骋接敌。战车驰出后,车弩和步弩即可前后或左右根据需要展开,组织远程和中、近程火力,并和一号坑协调,一齐向敌方推进。骑兵主要用于追奔逐北。在追奔逐北时,骑兵将尽早尽快抓住转机,由侧翼斜插过去,或人字形包抄过去。

二号坑这种攻击形式或即历史上的雁行之阵。其触侧、接射的战术目的,似于“雁行”相吻合,是最适宜于轻锐进攻的军阵形式。这种攻击形式和当时亚历山大大帝的步骑进攻方式还是异曲同工的。亚历山大在实施攻击中每每就是这样,以强大的方阵为正面推进力量,而以马其顿骑兵猛攻敌人的右翼,它的巨大成功使亚历山大方阵和马其顿骑兵载誉世界。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