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动物戏
发布时间:2021-05-07     作者:耿占军 杨文秀   来源:摘自《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分享到:

汉代长安的动物戏大致可以分为马戏、斗兽、驯兽、斗禽、驯禽以及弄蛇等,其中又以马戏、斗兽和弄蛇为盛。汉代长安的动物戏大致可以分为马戏、斗兽、驯兽、斗禽、驯禽以及弄蛇等,其中又以马戏、斗兽和弄蛇为盛。

马戏这一专用名词,最早见于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他在讲到汉代民间的奢侈生活时说到:“今民……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说明马戏这种杂技节目在汉代还是比较流行的。而不时见诸各地的汉代马戏画像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在前文所引的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中,就有精彩的马戏表演图像:在戏车的上方,两匹马相向奔驰,马上各有一支,左边一伎站立在马背之上,一手执鞭,一手舞幢;右边一伎双手执戟据于马背,身体腾空,双足后翘。两匹马马蹄翻飞,动感十足,显示出演员的精湛技艺。再比如在河南登封汉代少室石阙上也有一幅马戏图:两匹四蹄腾空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鞍上有一位头扎双丫髻的女子,正用双臂和头部支撑在马背上做倒立;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身体后仰,双臂向后舒展,长袖随风向后飘拂。长袖的飘动和人体的自然后倾,刻画出马跑的飞快速度,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汉代马戏的惊险和技艺的高超。

1619598251922839.jpeg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石乐舞百戏图(摹本)

image.png

河南登封汉代少室阙上的马戏图

汉代的斗兽有兽与兽斗和人与兽斗两种形式。斗兽表演虽然非常惊险刺激,而且人与兽相斗还可以充分显示斗兽者的力量和勇气,但都未免显得过于血腥和残酷。正因为如此,斗兽表演在后世的杂技节目中逐渐式微,以至于销声匿迹了。不过,在汉代的长安,斗兽还是比较盛行的。不仅民间有“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的奢侈喜好,而且为了斗兽的需要,当然也为了驯兽的方便,长安宫苑之中还修建有为数不少的专门的兽圈,已知的有虎圈、彘圈和狮子圈。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之后,“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更为长安的斗兽、驯兽活动提供了方便。像汉初名将李广,不仅自己可以“格杀猛兽”,而且他的孙子李禹也很勇猛,汉武帝曾命他下到虎圈中刺虎。而据《三辅黄图·观》记载,汉武帝本人也“好自击熊”,以至司马相如还为此专门作赋进行劝谏。再比如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身体“壮大”,不仅可以“力扛鼎”,而且能“空手搏熊彘猛兽"。汉景帝(前156-前141年在位)时,他的母亲窦太后好黄老之道,儒生辕固却当着太后的面贬斥老子,惹得太后大怒,遂命其“入圈击彘”,也就是斗野猪。景帝怕辕固被野猪咬死,就给了他一件利刃,“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由此看来,不仅勇猛的武将可以斗兽,就连专攻诗书的儒生有时也可勉力为之。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为了向胡人夸示汉地多禽兽,曾命大批的老百姓入南山捕捉,结果捕获了不少的“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麇鹿”,然后用槛车运到长杨宫的射熊馆(位于今陕西周至东部),周围用网围起来,令胡人入内与兽相斗,“自取其获”,汉成帝则亲临现场观看。如果说前边所举还是单人斗兽的话,这应该算是多人斗兽了。

除了人兽相斗,当时应该还有兽兽相斗。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建昭(前38-前34)年间,汉元帝有次到虎圈去观斗兽,不料有头熊从虎圈中逃了出来,“攀槛欲上殿”,吓得那些后宫佳丽们一个个惊慌而逃,而只有冯婕妤“前当熊面立”。汉元帝到虎圈观看斗兽,却有熊从虎圈中逃出,不难判断,这应该属兽兽相斗中的熊虎斗。

除了文献记载,各地相继出土的汉代斗兽画像也还不少。比如在河南郑州发现的一批汉画像砖中,有一幅斗兽图,画面中有一人手持器械,被野猪捺在腹下,正在做生死搏斗中。野猪的凶猛在此显示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在河南南阳发现的汉画像石中,有一幅力士拒虎斗牛图,画面中左有一虎,正张牙舞爪扑向斗兽的勇士;右边一牛则弓身低头,正用它利刃般的犄角向斗兽者抵去;斗兽的勇士站在猛虎和壮牛之间,一手拒虎,一手斗牛,充分显示了斗兽者的勇猛和强悍。而猛兽之间互斗的图像在各地也时有发现。1962年10月,河南新野县发现一座汉画像砖墓,其中就有一幅兽斗图:中问一熊,直立、竖耳、张口,前肢向左右伸直以拒牛、虎。牛作狂奔状,欲以角触熊。虎则昂首张口,以前肢扑熊,作欲噬状。虎后有一獐子作逃奔状。牛后画有一兽头,似为野猪。1995年10月,在山东邹城市卧虎山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其中也有一幅群兽相斗图:中为一野牛,长角直抵猛虎;虎则双腿直立,张口啮咬牛的颈背。周围各有虎、豹及奔逃的鹿和野猪,场面甚为惊心动魄。

image.png

河南郑州汉画像砖斗兽图

image.png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力士拒虎斗牛图

image.png

河南新野汉墓画像砖兽斗图

image.png

山东邹城汉 基画像石群兽相斗图

斗兽之外,还有斗禽,其中主要是斗鸡。而斗鸡是我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早在战国时就已流行,汉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父亲生平就好斗鸡、蹴鞠,“以此为欢”。而鲁恭王也“好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鵁鶄,俸谷一年费二千石”。斗鸡之外又增加了斗鸭、斗鹅和斗雁。汉景帝(前156-前141在位)时,大臣爰盎因病在家休养,也常与邻居们一起斗鸡走狗。汉武帝(前140一前87年在位)时,董偃受宠,常随武帝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少时,也“喜游侠,斗鸡走马”。由于斗鸡之风盛行,当时甚至还出现了以斗鸡为业的“斗鸡翁”,宣帝少时便常到斗鸡翁处游玩。2004年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南郊的乐游原上发现了一座西汉大型壁画墓,其中西壁中部即为一幅斗鸡场面,主人席地而坐,有说有笑,仆人侍立两旁,毕恭毕敬。还有在江苏沛县栖山汉墓的画像石中也曾发现一幅斗鸡的场景,把斗鸡的紧张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两只斗鸡都伸长了脖子,弓身瞪着对方,正欲扑上前去进行啄斗。

image.png

江苏沛县栖山汉基画像石中的斗鸡及持兵器舞图

斗兽和斗禽都是动物戏中比较原始的形式,而驯兽和驯禽就显得要进步一些了。不过,关于汉代驯禽兽的记载实在不多。比较明确的记载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应劭注解说:“驯者,教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颜师古说:能言鸟“即鹦鹉也”。这说明从南越进献来的驯象和能言鸟都是经过了一定训练,已掌握了一定技能,可以依照人的意志进行表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依据一些模糊的记载进行一点大胆的推测。在《西京赋》和《西京杂记》中都有关于东海黄公的记载,说他能以法术“制蛇御虎”,后来年老力衰,法术失灵,为虎所害。如果剥去黄公装扮成巫师的外衣,其实他应该是一个驯兽演员。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中说当时民间“戏弄……百兽马戏、斗虎”;《盐铁论·崇礼》中还说民间“玩好……奇虫不畜之兽”。从“戏弄”“玩好”的意思来看,应该有驯兽的成分在里边。《汉书·第光金日即传》谈及昌邑王刘贺,说他“驱驰北官、桂官,弄彘斗虎”。这里言“弄彘”,而不用“斗彘”,应该是“训彘”的意思。

1994年,江苏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出土一件人物镜,其中就有驯虎、驯豹的场面:一人站立驯虎,左手前伸抚模匍匐之虎;一人骑在奔驰的虎背上;另一人坐姿,左手前伸抚摸豹首。而在河南唐河汉冯孺人墓画像石的百戏图像中,有一幅驯虎图特别引人注目。图中虎项系绳为人所牵,虎尾一猿,前肢攀持虎尾和虎后腿,右下角尚有一小虎伏于地上。从图中显示的内容来看,不仅老虎已经非常驯服,而且其中的猿猴应该也已驯化。还有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出土的驯兽图:一牛一虎相斗,牛背与虎背各有一驯兽者跪立,双臂平伸,显示了驯兽者对局面的控制是胸有成竹的。

image.png

河南唐河汉冯孺人墓画像石驯虎图

image.png

江苏盱眙东阳汉墓驯兽图

而有关驯象的图像也有不少。像河南登封少室阙上就刻有驯象图:画面上一人左手执缰牵马,右手执钩钩着象耳。江苏铜山洪楼地区刻有百戏的画像石上,中心位置即为一驯象的场景:驯象者骑在象背上,手执一钩,伸向象鼻。而在山东济宁发现的一块汉墓画像石上,不仅有驯象的图像,而且还有驯鸟的图像。

image.png

河南登封少室阙上的驯象图

在驯动物节目中,弄蛇是比较流行的一项。《西京赋》中在描述百戏节目时,就提及有“水人弄蛇”一项。关于“水人”的解释,一说为水乡所居之人,一说为裸体之人。苏北海在论及新疆克孜尔石窟80窟内的裸女弄蛇图像时,即称之为“水人戏蛇”;并说这种裸体形象于汉代就已传入中原,《西京赋》中所说的“水人弄蛇”就是从西域传来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姑且不论,但汉代杂技中流行弄蛇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前文在谈及东海黄公时,就说他年轻时以法术“制蛇御虎”。也就是说他既可以驯服老虎,也可以弄蛇。桓宽《盐铁论·崇礼》中所说“今乃玩好不用之器,奇虫不畜之兽”,其中的“奇虫”应该就包括蛇在内。而在各地出土的汉画像中,弄蛇的图像也时有所见。比如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就有这样一幅弄蛇图:上层的正中,地上立着一只喇叭口的小台,上面盘绕着一条蛇,屈尾昂首;蛇的左右各有一人,用手指点着作对话状,其中右边一人高冠后垂,为弄蛇之人;在较远的左右两端,各有二人作指点状。下层三人都是高冠后垂的弄蛇者,其中中间一人跪在地上,一条大蛇绕身,头部高伸,弄蛇者转身扬面,对蛇作顾盼状;左边一人持锤,右边一人执斧,正向中间走去。

image.png

江苏铜山洪楼汉画像石百戏图

image.png

山东济 宁汉基画像石驯鸟、驯象图

image.png

新疆克孜尔石窟80窟水人戏蛇图

image.png
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弄蛇图

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汉代长安的动物戏还是比较盛行的。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