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高空杂技
发布时间:2021-04-28     作者:耿占军 杨文秀   来源:摘自《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分享到:

汉代长安的高空杂技节目主要有都卢寻橦、走索和戏车。

走索即走绳,这是一种将绳索两端固定,由人在悬空的绳索上表演各种花式动作的杂技节目。李尤《平乐观赋》称之为“陵高履索”。此节目在汉代已相当流行。《后汉书·礼仪志》注引蔡质《汉仪》记载走绳节目的表演情况时说:“以两大丝绳系两柱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这里所说的“以两大丝绳”之“两”字,疑为衍文,因为走绳一般都只用一根绳子。张衡《西京赋》中也有“走索上而相逢”的词句。李善注解说:“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緪者也。”能够在不停晃动着的绳上相对而舞,并且可以错身过去而不掉下来,没有高超的平衡技巧恐怕是不行的。

关于走索的道具布置和表演的形式,在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中,有相当细致的刻画:两个架子上系着大绳,绳子的两头从架上斜拉至地,加以固定,架子中间悬空的绳索之下,插着四柄利刃向上的刀剑,以增加惊险气氛和表示技艺的熟练。图中的表演者则不止二人,已发展为三人,中间一个演员倒立在绳上,头昂起,两足屈向前方,似乎正在向前移动;左右各有一人,手执长幢,调整身体的平衡,看上去应该是从两边斜拉着的绳子上刚走上来。而走斜绳的技艺,显然要比走水平状绳子的难度要大,因为这不但要努力维持身体的平衡,还要克服下滑。这些都显示了走索艺人娴熟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量。

1618197224418138.jpeg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石乐舞百戏图(摹本)

都卢寻橦,或简称“都卢”。《汉书·西域传》有“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的记载。晋灼解释说:“都卢,国名也。”李奇说:“都卢,体轻善缘者也。”其实,“都卢”即《汉书·地理志》所说的“夫甘都卢国”,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据说其国之人体轻善缘。“寻橦”,即现代杂技中的“爬竿”和“顶竿”。汉代常用“都卢”或“都卢寻橦”来统称缘杆之戏。

汉代的缘杆之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将橦固定在地上,相当于现在的“爬竿”;另种是将橦擎在手上或顶在额上,相当于现在的“顶竿”或“扛竿”;还有一种是将戏车之技与缘杆之戏相结合,称为“戏车高橦”。

将橦固定在地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绳索向两边打桩固定;另一种是将橦固定在框架之上。前者如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墓画像石的杂技图所示:中间为一竖架,两侧杆甚长,中部及上部各置一横杆,自顶端向两侧各连接一斜索。画面中共13人,顶端横杆处4人,其中二人单腿立杆转身对舞,长袖飞扬;一人在横杆右侧,与右侧舞者衣袂相连;另一人双腿倒挂于杆上,头向下,双手抚下垂长发。顶杆左、右两侧各有一人作垂立状。中部横杆下有一人,双手上抓杆。斜索上左、右各有一人,双腿并起高翘,双臂分开上扬,匍身下滑,技艺惊险。画面左下、右下两角各有一人执矛蹲坐中。从此类图像看来,汉代这种固定式的长竿技艺,已与走索结合在一起作综合性表演。后者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橦技图所示:其中的竿木呈“T”形,横竿略长于竖竿,竿下似有十字交叉木框架,用以固定竖立起来的竿木。三伎儿于竿上做造型表演,正中伎儿作骑跨状;左右两伎儿反折腰于竿上,昂首塌腰,双腿下垂,三人目光同向右视。整个造型优美协调,表演轻松自如。

image.png

山东邹城市卧虎山汉基画像石杂技图

image.png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撞技图

将橦擎在手上者如山东安丘汉墓画像石的百戏图所示:其中的竿木呈“干”字形,下边一人双手将竿木擎起,双腿微向前屈。竿上有九名伎儿表演,或倒立,或折腰,或倒挂,或攀缘,造型生动,惊妙刺激。

image.png

山东安丘汉墓画像石百戏图

将橦顶在额上者如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墓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所示:其中的竿木呈“十”字形,竿顶设有一个小圆盘。下边一人将竿木置于额上,左手扶定,掌握好重心,使其直立于空中。竿上共有三位小演员,上面一位用腹部伏在小圆盘上,手足平伸;下面横竿上左右各有一位小演员,正做着空中倒挂的技艺动作,姿态轻盈柔美。

在戏车之上表演缘杆之技,《西京赋》中有具体地描写:“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臂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描写得很是生动。按照薛综的注解:“旃谓橦也,建立于戏车上也。侲之言善,善僮,幼子也。程,犹见也。材,伎能也。翩翻,戏橦形也。突然倒投,身如物坠,足跟反挂橦上,若已绝而复联也。”动作的确十分惊险。而这种动作惊险的形象,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在山东沂南北寨村汉基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中,戏车之上竖立双竿双台,在其中一个竿顶的小台上,一位小演员正在做着倒立的动作。估计在表演的过程中,小演员会跳至另一个竿顶进行表演。这样在前后竿上翻飞,较之前述的缘杆之戏,应该更加惊险好看一些。

而最能体现汉代戏车、缘杆与走索综合表演水平的图像,则见于河南新野汉墓的一块罕见的戏车画像砖上。这幅画像为“双车双橦联索”,画面自右至左,一骑者肩旗导行,后边两辆戏车各有一骏马,一高杆,一驭手,一车伎。前乘戏车的高杆顶端横木上倒挂一伎,两臂平端,掌心向上,手心内各置一枚如拳大小的圆球,倒挂伎左手托一位,伎儿叉腰半蹲在圆球上,情态悠然;倒挂伎右手托一伎,伎儿单足站在掌心圆球上,一腿抬起,状似金鸡独立。后乘戏车的高杆顶端蹲一伎,与前乘戏车的车伎互相注目,同心协力拉着一根软索。后车驭手仰首望索,紧勒马缰,控制车速,使之慢于前车,保持两伎所拉软索呈斜向直线状态。令人惊叹的是,斜索中间一伎足履,正向上迈步,其两臂自然上翘,以保持身体平衡。由于软索为飞车联索,倾斜56度,履索难度远远超过平地设平索的技艺,堪称汉代杂技艺术之精粹。

image.png

图40河南新野汉基画像砖戏车图

据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所言:“戏车鼎跃,咸出补吏,累功积日,或至卿相。”意思是说,会耍戏车也可以当官,甚至还可能做到卿相一类的大官。证之以史实,据《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记载,汉文帝(前179-前157年在位)时,卫绾就因为会戏车而做了“郎”这样的官,后因功累迁至中郎将。由此看来,戏车在汉代不仅是项重要的杂技节目,而且还是入仕的一条途径。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