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会客厅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思想会客厅
院士陶文铨:星火相传 为国治学
发布时间:2021-01-21     作者:   来源:市科协企事业部   分享到:

“青年人做科学研究,一定要保持深度的好奇心,不轻易满足于微小的成绩。知来路,明前途,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坚定不移地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在接受凤凰网陕西频道专访时说道。

1.jpg

陶文铨院士接受凤凰网陕西专访

陶文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为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领导的团队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提出的绝对稳定高精度格式,摒弃了国际上保持三十余年的半隐假设,创建了系列全隐算法,构建了不可压缩流体的快速收敛高精度的计算传热学的宏观计算新体系,促进了我国、亚洲和国际计算传热学科的发展。

一段群星闪耀的旧事

“交大迁校也罢,不迁校也罢,我就是一定要考交大!”当年十八岁正青春年少的陶文铨心意坚定,一门心思要上交大。谈及自己走上科研之路的源头,陶文铨坦言:“当初一是被交大毕业的钱学森先生的报国故事深深打动,坚定了心就是要上交大,二则是当时教育部介绍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可以去热力发电厂、原子能反应堆,对青年而言,那可是很新颖的事情,很有号召力。”

说实话,从江南到西北,从绍兴到西安,面对近乎跨越了半个中国的距离,放弃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来到欠发达的大西北,陶文铨当时也没想过自己会在传热学上走这么远,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很难对未来有长远的预判。但如今面对讲台下的学生,陶文铨仍会时常想起自己在校求学时的经历,以及那如同群星闪耀般为他照亮前行路的一位位前辈。

2.jpg

西安交通大学的陈大燮先生像

时任交大教务长的陈大燮先生研究方向是能源动力,陶文铨同样属于该领域,是陈大燮先生的学生辈,随着正式入学念书、读研,他对陈大燮先生的事迹了解得也更多:抗美援朝时期,陈大燮先生积极赞成他唯一的女儿参军前往朝鲜,国家表示交大要迁校他就主动表态完全支持,把他的全家都带到了西安……

陈大燮先生并非个例,还有另一位陈学俊先生的故事。当时陶文铨已经留校成为了老师,随队前往上海锅炉厂讲课,刚好与陈学俊先生共住一间房。两人一个讲传热学一个讲锅炉学,有空的时候晚上会一起到办公室备课,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陶文铨才知道了陈学俊先生的故事:陈先生原本家住上海牯岭路,在国际饭店附近一个小巷里面,有一套很好的住宅,放到现在可能价值几千万,但当时他却舍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把房产无偿捐给当地房管局,义无反顾赴西安参加建校工作。若非与其深入交流,陶文铨也不会知道这个故事,而当年西迁的队伍里,又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呢?陶文铨不禁想到。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显现在自己身边,一件件事迹彰显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高度信任,“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让年轻的陶文铨备受震撼,更坚定了他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西迁精神我个人体会最重要的就是艰苦创业,一定要把艰苦创业的思想传递给青年学生们。”

一块远渡重洋的图板

“当时就想着出去能学点新知识,回来对我们建设国家能有帮助。”陶文铨说。

1979年,陶文铨刚好40岁,用他自己的话讲“还是个小伙子”,在导师杨世铭的联系下,杨光祖先生成了最早一批来国内教学的先生。当时的西安交大还没有接待外部的这种条件和能力,于是每天早上陶文铨都会早早起床,从西安交大赶到人民大厦,把杨先生请到西安交大来讲课,讲完课再把他送回到人民大厦,连续这样坚持了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杨光祖先生也为他们讲了很多近10年国外传热学发展的情况,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同时也认识到了国内与国际研究的差距:最新原理不知道,研究背景不了解,这是真真切切被世界落下了!杨世铭与陶文铨都很焦急,刚好不久后国家开放了访问学者的项目,在导师杨世铭的推荐下,次年,陶文铨在不惑之年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开启了他的异国求学之路。

如今的陶文铨院士有个外号,叫做“九三学社”,意思是早晨九点上班,凌晨三点休息,这一习惯的养成与他在美国的这段求学进修经历不无关联。

3.jpg

陶文铨及其学生与其导师杨世铭先生合影

 1980年,陶文铨赴当时传热学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师从E.M.Sparrow教授。陶文铨仍记得,当时的E.M.Sparrow教授已经快60岁了,一天到晚搞科学研究的精神劲头却不输年轻人,每天晚上都会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一点钟,然后独自骑自行车回家。一周七天,周一到周六都是以这样的强度进行科研工作,周天则是在家里校对文章。E.M.Sparrow教授曾对陶文铨讲“除了科学研究,我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事了”。于是每天晚上陶文铨都会跟E.M.Sparrow教授在实验室交流学习到深夜,E.M.Sparrow教授则为他一一答疑解惑。陶文铨60岁后的“九三”作息也是受了当时E.M.Sparrow教授的影响。

4.jpg

陶文铨与导师E.M.Sparrow教授合影 

当刻苦肯学的陶文铨遇上了真诚博学的E.M.Sparrow教授,时间似乎过得飞快。两年后,陶文铨要归国了,临别之时E.M.Sparrow教授送了他一个小礼物——一块小小的画图板。不要小看这一块小板子,当时在国内只有建筑模板,这种画图板根本买不到,归国后的几年内陶文铨的科研文章的绘图全靠了那一块小小的画图板。陶文铨说:“那块模板我一直保留到现在,我知道E.M.Sparrow教授的意思,他就希望我归国后继续搞研究,把科研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也的确这么干了。”

5.png

E.M.Sparrow教授所赠绘图模板

一份薪火不熄的传承

要搞好科研和教学工作,首先自己要爱这个东西,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做好研究、做好教师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陶文铨自留校任教至今的54个春秋,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虽然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等课程,陶文铨已经讲过无数遍,但每次课前他都会修改PPT,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

铁打的讲台,流水的学生。54年的执教生涯里,陶文铨一直爱和年轻人在一起。在他看来,一代代的学生始终在不断地前进,思想也在不断地革新。他常说,跟年轻人在一起,能够接触到更前卫新颖的思想,总是跟老年人在一起,气氛就不太一样了。对待年轻学生,他也十分的宽容,会周到缜密地去考虑学生的内心,去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而这一切也都源于陶文铨中学时期的一段经历。

中学时的陶文铨可并不能算是个好学生,热衷于休闲娱乐,一手康乐球打得出神入化,对学习却没什么兴趣。直到有次他早晨很早去上学,因为他是走读生,所以是最早到班里的,结果刚好被班主任老师看到,老师便借此对他大力夸赞,称赞他有上进心。少年人的心总是易受触动的,对周边人的夸赞也是最受用的,因得班主任老师的鼓励,陶文铨收了玩心,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学业上,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学霸之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陶文铨看来,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一份精神的传递。正如他自己被“西迁精神”所触动,因事业心而留在了西安一样,他始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下去,或许人未必要留在西安,但这份精神一定要刻在他们的心里,随他们的脚步散向四方,让“西迁精神”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

6.jpg

陶文铨院士接受凤凰网陕西专访

时光荏苒,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至耄耋之年,看着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与科研工作者,教书育才,科研报国,这是陶文铨选择的道路,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开拓了中国数值传热学教学与研究的新局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现在的他依旧战斗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尽管已是81岁高龄,他却戏称自己“心态依旧18岁,希望再为国家工作20年”。

“我想我在有生之年还能做点事,以服务国家的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科研。”陶文铨说道。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