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在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西留堡村有一座老油坊博物馆。据老油坊负责人、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高飞介绍,该油坊原位于滦镇沣峪口村西,于2013年迁至现址。
老油坊
回溯历史,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帷幕,秦岭脚下也受到影响。光绪十三年(1887年),老油坊创始人齐一礼先生留日归国,在长安创办实业,初期以纺纱为主、榨油为辅。经营一段时间后,发现榨油利润远超纺纱,遂调整为主营榨油、辅以纺纱,定名为“长安老油坊”。后来经文物部门专业鉴定,根据油坊土板墙、地基及油梁的磨损程度,认定沣峪口百年老油坊具有超过120年的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
我国现存古代榨油方式多为卧式,但该老油坊延续了明清时期的立式榨油技艺,以河水为动力,运用杠杆原理进行生产。其工序繁复,包括原料采集、晾晒、清理、烘炒、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过滤等。所榨出的油品质纯净、色泽明亮、口感香醇,被誉为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2009年,“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余年来,油坊技艺一直依靠师徒相承。清末民初,油坊传至第四代,由张倍亮、董振友等人接手经营。1959年,油坊改名为“滦村人民公社油脂加工厂”。改革开放后,由高让让师傅承包,更名为“沣峪口老油坊”,并经营至今。高飞回忆道:“直到我父亲那个年代,榨油仍是一门令人羡慕的手艺。后来机器榨油逐渐普及,传统手工榨油才渐渐式微。”年过半百的高飞从高中起就在油坊帮忙。1996年前后,因招不到学徒,他不忍父亲倾注一生的技艺无人继承,于是主动成为学徒。
高飞初做学徒时曾立下三个愿望:“当时下定决心,既然接过油坊,就一定要把它做好!我立志一生专注一事,与父亲共同制定了油坊的30年发展规划,就是前10年让油坊生存下来,中间10年打响品牌,最后10年建成老油坊博物馆。如今看来,这些目标都已实现。”2009年,高让让、高飞父子被省、市政府共同认定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油坊榨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为更好地经营油坊,这道“老味道”也积极拥抱新浪潮。高飞先后开通视频号和直播间,从“油把式”转型为“油主播”,向更多人讲述老油坊的百年沧桑,也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