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8月14日,在郑州中原区儿童公园社区的一场活动中,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李琳以抗日名将杨靖宇的这句铮铮誓言开场,将现场20余名孩子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场以“听豫籍抗日英雄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是河南博物院“我用我心讲党史”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生动缩影。
自2001年河南博物院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河南博物院便致力于发挥革命文物在弘扬革命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博物院组建了一支由优秀党员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及“红领巾讲解员”构成的专业宣讲队伍,推动“讲党史”志愿服务向公益化、常态化和项目化方向发展。
经过25年的坚守与深耕,该项目已累计开展1700余场公益宣讲活动,惠及观众超30万人次,线上转发、浏览量更是破亿。
记者了解到,“我用我心讲党史”项目之所以能在众多志愿服务项目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其独特的“馆内+馆外”“线下+线上”四轮驱动志愿服务模式。项目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群体,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宣讲内容。例如,面向未成年人的“大专家小课堂”采用沉浸式互动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党史知识;针对大学生及学术团体的“馆长说”活动搭建起专家学术对话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给老党员讲党史”活动则通过“口述历史+银发课堂”模式,让老党员们重温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
项目还创新实施了“馆内专业培育+馆外社会联动”的双向互动模式,与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委网信办等12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孵化体系。文博专家领衔组建学术导师团,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体系;党员干部等组成“红色宣讲师”专职队伍,设计“理论金句+故事场景”课程包;联动社区网格培育志愿者梯队,年均吸纳新生力量300余人。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宣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还促进了政社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项目积极拥抱新技术,打造“云上宣讲家+智慧展陈”双平台。例如,联合河南省内5家一级博物馆实施“中原文化传承系列·千秋英烈篇”流动展与线上展,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孪生展示。
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验证了项目的成功与价值。一位拥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参与活动后深情留言:“非常感动,希望以后多组织老年人能参加的活动。”
除此次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外,该项目此前已屡获殊荣,包括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及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国家文物局及中宣部“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等。这些荣誉既是对项目多年来不懈努力的肯定,也为其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项目负责人史自强表示,未来,“我用我心讲党史”项目将继续以创新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力量,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