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2023年的一个清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格外安静,志愿者李京对着镜头深吸一口气,准备讲解珍宝馆里的10枚石鼓。尽管对这些石鼓的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但面对《志愿讲国宝》项目拍摄时,李京依然有点紧张。镜头里,她将石鼓几经辗转流散、最终集齐于故宫收藏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质朴石刻,通过屏幕走进了数十万网友的视野。这是故宫博物院《志愿讲国宝》线上宣讲项目的日常,一场由志愿者主导的文化传承接力,在故宫红墙内外悄然展开……
2021年3月,为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拓展志愿讲解的触达范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简称“社教部”)带领志愿者团队策划推出了《志愿讲国宝》项目。作为故宫紧跟“互联网+”时代趋势的创新尝试,项目将传统展厅讲解与互联网传播结合,让文物故事突破时空限制。每期节目围绕一件或一类故宫精品文物展开,志愿者不仅要介绍文物的历史典故、艺术内涵,还要融入展览信息,用亲切生动的方式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项目考虑不同平台传播特点,采取分众化设计:长视频以精致画面和系统知识讲解为主,时长5至7分钟,发布于“故宫正青春”新华号;短视频则追求轻快节奏和鲜明知识点,每条不超过1分钟,在短视频平台快手“我要去故宫”和“故宫宣教”微信视频号推送。这种“一核多态”的传播模式,让文化传播更精准高效。
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背后严谨的运作体系。从选题策划到最终发布,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团队的心血。据介绍,项目启动初期,社教部在选择每期节目的展品文物这一环节上占据主导,志愿者撰写讲稿,更接近于完成“命题作文”。经过近10期节目的摸索,一套成熟的流程逐渐形成,项目影响力持续提升,激发了更多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在此基础上,社教部将节目的选题构思、讲稿撰写、视频后期剪辑等环节交由志愿者自主完成,为他们搭建展现个性风采、释放创作才华的平台。
志愿者是项目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付出让文化传播有了温度。为让短视频更贴合平台特点,志愿者们还解锁了新技能:如讲解家具馆书格时,用尺子动画直观呈现尺寸比例;介绍文物时以明快的画面切换节奏、丰富的画面内容,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种从“命题作文”到自主创作的转变,让志愿者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项目的影响力从一组数字中清晰可见。截至2025年7月,《志愿讲国宝》项目已完成节目摄制30期,发布长、短视频版共117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450小时,点击量超过3400万次。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讲国宝》还充分考虑项目的延续性和拓展性,除了网络视频制作,还积极鼓励、引导志愿者对所拍摄的宣讲内容进行深入开发,将其扩展为适应多种环境的主题讲座、宣讲项目乃至教育活动等多元的线上、线下服务形式。
故宫博物院于2004年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至今已有600余名热心公众加入故宫志愿者大家庭。二十余载春华秋实,《志愿讲国宝》项目正是这支队伍不断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的生动实践。这些身着黄马甲的志愿者们,以“撷芳致远,以口传心”的奉献精神,正在将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声音和镜头传播至各地。
志愿者李京(左)在公益教育活动中为观众讲解 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供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