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
2025年的立秋,在8月7日这天悄然而至。一进入秋冬,阳气渐收,寒气渐盛。比起春夏,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放缓,血液循环也变得迟缓。古人云:“寒从脚起,病从寒生。”在中医看来,脚是“第二心脏”,脚底布满了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的反射区,经络穴位交织其上,是连接全身气血的重要门户。每天一盆热水泡脚,不仅能驱寒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更是最简单、最具性价比的自我调养方式。
泡脚之道,古已有之。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寒者热之”“其气上冲,温之散之”的记载。许多中医名家也留下了以泡脚为辅,疗养身心的宝贵经验。今天,我们不妨一同走进三个代代流传的“泡脚老方”,在热气氤氲中,重拾身体的温度与内心的宁静。
一、温胆汤:调肝胆、安神志的泡脚良方
温胆汤,这个由一千多年前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记录的经方,原用于治疗痰热扰心、失眠多梦、惊悸不安等症。方中以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枳实、甘草为主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是历代医家推崇的经典方剂。
现代中医倪海厦在讲授《伤寒论》时曾特别指出,温胆汤用来泡脚,有“药王孙思邈传方”的说法,能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血液循环,对头晕、焦虑、睡眠不安、胃口不佳等“现代都市病”疗效显著。他强调:“若泡脚能坚持三月,不调之症自然平复。”
对于工作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的都市人来说,睡前以温胆汤泡脚,不仅能驱寒通络,还能静心安神,是一种与身体和解的温柔方式。
二、邓氏沐足方:国医大师的血糖“自疗术”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享年百岁,被誉为“岭南医学泰斗”。他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与临床,倡导“简、便、验、廉”的中医精神。
邓老生前患有高血压,并在晚年出现血糖波动。但他从不依赖西药控制,而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配合自拟泡脚方“邓氏沐足方”,每日睡前泡脚,使血糖恢复平稳,第二日仍维持良好状态。
据公开配方,该方以丹参、黄芪、怀牛膝、桑枝、槐花等药材组成,重在活血化瘀、健脾利湿、通络祛瘀。长期泡脚后,有助于调节微循环、改善下肢供血,从根本上改善代谢状况。
这一方,既是邓老数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践体现。对中老年人群而言,邓氏沐足方无异于一剂“足下良药”。
三、清正汤:清热化湿、醒脾解毒
清正汤,由金元僧医释继洪所创,是其代表作《岭南卫生方》中记载的要方之一。继洪生于河南汝州,早年云游岭南,亲历岭南瘴疟流行之苦,遂采集南方药材,研制出一系列疗湿祛邪之方,清正汤即其一。
该方由陈艾、黄芩、藿香、苍术、白芷等药物组成,功效在于清热化湿、醒脾解毒。
据记载,继洪曾在广东连州用此方救治寒厥病人,疗效显著。后人亦常用于风寒感冒、手足湿疹、夜间盗汗等症,尤以泡脚外浴最为便利,深受岭南百姓喜爱。
释继洪不只是医者,更是一位将佛法“慈因积善”理念融入医学实践的僧人。他讲究因地制宜、审证施治,在岭南三十载义诊济世,最终将医道精粹归于“慈因堂”之名,并传承至今。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门口的岭南名医壁上,仍然有释继洪当年在岭南群山中寻药的风采。
秋冬季节,若因寒湿困体、四肢不温、皮肤瘙痒而寝食难安,不妨以清正汤泡脚三五日,或能有所改善。
泡脚三问:你泡对了吗?
1. 什么时候泡? 一般以晚上9点左右为宜,此时阳气内收,泡脚可助入眠。
2. 泡多久? 每次约20-30分钟,水温控制在40-45°C,不宜过烫。
3. 泡脚有禁忌吗? 发烧、足部皮肤破溃、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脚。糖尿病人应避免烫伤。
泡脚不是一味热水的浸润,而是一场由足而生、向内而行的温养之旅。从孙思邈的“泡脚养胆”,到邓铁涛的“足疗平糖”,再到释继洪的“岭南清方”,古人早已用行动证明:与其等病来治,不如趁未病时调。
秋冬无声地降临,窗外寒意渐重,而你,只需一盆热水,一帖良方,就能在热气氤氲中,悄然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绪。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