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2025年春节,为纪念冬奥会举办3周年,河北张家口市美术馆携手北京瓷器艺术馆策划举办了“冰雪瓷韵·油画交响”主题艺术展,展览展出冰雪题材油画47件,瓷器67件。此次策展实践实现了现代美术与传统瓷器的艺术对话,是一次跨媒介、跨文化的创新之举。它对于策展人打造地域文化IP,跳出展览办展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跨媒介展览彰显地域特色
张家口地处塞北,冰雪文化是这片土地的灵魂。20世纪初西风东渐,使得油画创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根植于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语境,当地美术作品常以自然冰雪为创作题材,展现北方冬季的壮美景象,以及作者的现实情怀。瓷器艺术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工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瓷器的冰裂纹釉与冰雪晶莹剔透的质感天然契合。将冰雪油画的冷峻同传统瓷器的温润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空间语言,两者的碰撞既是对地域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也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叙事。比如,将冰雪文化融入油画创作,不仅强化了地域文化的辨识度,也为观众提供了理解本土文化的多元视角,让地域特色在展览中更具活力、张力。冰雪题材的传统瓷器作品与冰雪油画在同一时空里进行搭配与点缀,更为展览增添了别样的美感,也为张家口的文化IP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创新艺术表达
为展览生态打开新思路
“冰雪瓷韵·油画交响”主题艺术展以冰雪题材油画和瓷器为内容。维护好这个文化IP,可以在创作领域进一步深耕细作,针对各种媒材在材质、技法及表现主题上的差异,进一步拓展艺术创新的实验空间。例如,把冰雪作品以冰雕、雪塑等形式呈现,突出大镜门、张家口堡等地标性符号,表现出本土文化的历史与自然肌理,展现出瓷器创作的意境与流程;以瓷器为载体,表达艺术的瞬间感与永恒性,如冬奥会中本地选手的纵身一跃,通过高温烧制的陶瓷实现永恒,通过瓷器的釉色与造型展现出冰雪的质感,把非绘画形式的冰雪作品和瓷器集中并置陈列,形成“冰与火”的视觉张力,深化观众对冰雪意象的多维度感知,也能更好激发艺术家探索材料跨界融合的可能性。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就有陶瓷艺术家通过创新釉料工艺,模仿冰雪的晶莹剔透,展现了材料语言的新突破。宁波美术馆的“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一直走在全国同类展览的前列。这些把新材料与画展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为策划举办高质量展览打开了新思路,为展览生态的重构提供了多种选择。
产业联动
推动美育的社会普及
据主办方介绍,在“冰雪瓷韵·油画交响”展览期间,有不少观众表达了很强的对油画或瓷器的购买意愿,掀起了一波“咨询潮”和“购藏热”。这种现象揭示出,冰雪题材油画作品与陶瓷艺术的结合,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使观众从静态观赏转向动态参与,推动了美育的社会普及。尤为难得的是,这种展览模式形成了多赢、共赢的效应。对创作者而言,实现了展品价值的双向赋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相得益彰,提高了创作者的积极性、成就感;对观赏者而言,涵养了对冰雪文化的兴趣,又增加了在展览中“淘宝”的乐趣,有利于吸引不同年龄与背景的观众参与;对主办方而言,打破了展览开幕即闭幕的困境,增强了创作者及观众对展览的文化认同,为当地产业联动发展助力赋能。
总之,此次“冰雪瓷韵·油画交响”主题艺术展,是将冰雪美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它既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实验,也是展览文化、经济价值的综合呈现,让冰雪之韵、瓷器之美、油画之力,共同奏响张家口文化的时代强音。跨媒介的展览,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并以在地性、参与性和产业性为区域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为当代艺术展览介入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作者为湖北省襄阳市美术馆副研究员、馆长)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