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西安  >  人文西安
【长安里的文物】秦风汉韵:玉雕卧牛
发布时间:2025-01-06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1png

玉雕卧牛

玉雕卧牛

玉雕卧牛高7厘米,长20厘米,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蒲城县贾曲乡汉代遗址,是在一整块呈黑色的玉料上,采用圆雕的技法琢制而成。卧牛微抬头,表情安恬宁静,四腿蜷曲,似在小憩,又似欲起,具有十分强烈的写实感。卧牛身上有细若发丝的刻字,似为工匠之名。

圆雕玉作品,先秦时代发现极少,到了西汉时期,以各种动物纹为题材的浮雕和圆雕作品才较多地出现。这件玉牛代表了汉代圆雕工艺的高超水平。工匠们抓住了卧牛的动态特点,用流畅简洁的线条表现四肢的动态,静中有动。通过对牛的嘴、眼神的细部刻画,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牛安然的神态和温顺的习性。

牛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伙伴之一,肉、奶可食,皮可保暖,角、骨可制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曾发现一万多年前的牛骨化石,最晚到七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出现畜养驯化后的黄牛、水牛。牛是中国上古时期祭祀的主要牲畜,农业社会犁耕、运载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财富的标志之一。

牛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举足轻重。甲骨文即刻于牛骨、龟甲等动物骨骼上。殷墟出土甲骨证明了商代晚期用家牛来祭祀,据学者研究,殷墟田猎卜辞中很少见有“牛”字,有关卜祭的538条中有“牛”字者占69条,可见商时牛为家畜。商代甲骨文多用牛骨(通常是家牛、水牛)作卜骨,卜事内容庞杂,多达20多种。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