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岳沐慈(左)、曹秀玲(右)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居住环境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岳沐慈、曹秀玲团队主要从事的就是工程抗震防灾、节能减排、地下结构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耕细作,铺就成功之路
岳沐慈、曹秀玲聚焦于土木工程、建筑类及建筑环境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工程抗震防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致力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减震隔震技术方面,团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防灾减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团队还积极关注农户抗震防灾,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等实际问题。自2012年起,他们深入探索既有建筑效能提升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成果先后获得两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老旧小区的建筑效能,也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曹秀玲团队开始将目光投向综合管廊的研究。自2015年起,他们致力于综合管廊灾变控制与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的研发,旨在提高地下管廊的抗震、抗自然灾害及抵抗不均匀沉降和变形的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在2023年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团队增添了新的荣誉。
自2017年以来,团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看似唾手可得,实则凝聚了团队多年来的心血与智慧。自2003年着手首个研究课题以来,团队历经长达14年的深耕细作,才赢得了首个奖项。后续的成就,也都是在数年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取得的。
提到长期以来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曹秀玲认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付出。由曹秀玲作为负责人的团队汇聚了超过20名精英成员。例如团队科研的核心力量岳沐慈就在推动科研进程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不仅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科研思路和方法,还亲自撰写英文论文和专利申报材料。在她的引领下,团队成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英文论文,并成功申请了60余项国内外专利。这些专利的获得不仅充分展示了团队的科研实力,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织民生,探索未来之路
虽然已在相应领域取得不俗成绩,但岳沐慈、曹秀玲团队并未止步不前,依然在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曹秀玲表示,现阶段,团队的工作重心并非全新的开发建造,而是城市的更新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是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它的韧性。另一方面,团队也正在积极引入新能源,比如分布式能源,并通过多种能源的组合来改善能源结构,以此减少污染,实现减碳降碳的目标。由于现有的建筑物使用年限不同,质量也有所差异,团队计划对其进行修复加固,以提升建筑品质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关于团队的研究重点和后续规划,岳沐慈、曹秀玲团队表示:“我们的科研工作正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展开,特别是减碳降碳领域,包括在建筑领域实现碳计量、普及碳知识、探索碳封存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研究碳交易,这些都体现了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和贡献。”
尽管重任在肩,但岳沐慈、曹秀玲团队依然鼓励团队成员基于个人意愿参与项目。她相信,这样一支由志同道合、充满激情的成员构成的团队,未来也必定因共同的信念和理念紧密团结,在科研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岳沐慈、曹秀玲团队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7部,申请专利60余件,软件著作权10项,参编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为推动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