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薪火  >  文明薪火
裱糊技艺里的古代智慧
发布时间:2024-10-31     作者:周乾   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分享到:

故宫又名紫禁城,为明清皇宫。故宫建筑包含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裱糊技艺即为其中之一。清朝的统治者来自东北地区,当地冬季气候寒冷。为了防尘御寒、减少空气流动,他们会在室内顶棚、墙壁表面,以及门窗里侧糊纸。这种传统也被清朝的统治者带到了紫禁城。

10.31文明薪火1.png

从技艺角度而言,宫中顶棚裱糊的主要流程包括清理木骨架基层、盘布、撒鱼鳞、片一道、盖面等工序。这其中盘布和撒鱼鳞工序极具科学性。

“盘布”所用纸为“二纸一布”,即在两层纸之间夹一层布。纸一般为高丽纸,布则选用苎麻布。这种纸坚硬牢固,经久耐用。盘布时,一般选择1个、4个或6个空格为一个单元操作。其技艺流程首先是计算好所用盘布纸(底纸)的尺寸,使之略大于该单元平面尺寸,将其糊刷在木骨架表面;其次,将多余的部分沿着45度方向裁剪,并将其向上翻卷,贴在骨架侧壁,以增加盘布纸与龙骨的接触面,提升顶棚、墙面的耐久性;接下来,在木骨架十字相交处附近钉上小钉子,以进一步增强盘布纸与木骨架的拉接性能;最后,用小块高丽纸将钉眼糊上,以避免钉锈渗透表面纸影响美观。此裱糊方式在墙体上呈现的效果,犹如梅花盛开,因而又称“梅花盘布”。此外,高丽纸有间距较大的粗条帘纹,制作盘布纸时,上下层纸的纹路一横一竖、纵横交错,还可提升盘布纸的拉伸强度和抗裂性能。

“撒鱼鳞”用于解决底纸相交处皱褶,或底纸表面凸凹不平、底纸破坏后的开裂问题。之所以被称为“撒鱼鳞”,是因为纸条的排列方式像鱼鳞般层层叠加。裱糊时,每张鱼鳞纸的边界错开。鱼鳞纸并不是完全实糊在底纸之上,而是与底纸之间有空气。这样一来,鱼鳞纸形成悬浮组合,可充当底纸上方的缓冲层,在底纸层有小范围涨缩时,鱼鳞纸及其上层的纸仍可保持平整。

在鱼鳞纸干透后,在其表面再糊一道高丽纸,该工序被称为“片一道”。片一道工序之后,即裱糊盖面纸,所用纸一般为宣纸或印花纸。

10.31文明薪火2.png

裱糊材料的运用也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智慧。宫中裱糊面层用纸,工艺精湛,科学实用,如盘布所用的高丽纸,由楮树皮制成,厚实坚韧,可长久保存。据史料记载,清代紫禁城中的高丽纸大都源于朝鲜。有研究表明:三国时期,我国百姓为躲避战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技艺随之传入。约从公元4世纪末开始,百济、高丽、新罗等国开始向我国学习造纸术。其中,高丽国制造的纸(即高丽纸)质量上乘,成为与我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

又如裱糊所用面纸,质优耐用,连四纸便是其中一种。连四纸又称“连史纸”,产于福建邵武、闽北地区及江西铅山一带。这种纸以嫩竹为原料,制造技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经过二次石灰发酵、二次弱碱蒸煮、二次天然漂白,并缓慢除去木素、色素、杂细胞等,方可获得成品。连四纸色白而质细,平整而柔韧,且防虫耐热,吸水易干,不易变色。不仅如此,由于纸张有吸水性,因而连四纸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湿度;由于白色物体可反射不同波长的有色光,因而糊有连四纸的棚壁有利于室内采光。

故宫建筑裱糊技艺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的丰富古代智慧,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