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我国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种苗繁育能力却与产业极不相称,因此分析不同砧木不定根发生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苹果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围绕苹果砧木生根难、繁殖效率低等突出产业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毛江萍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并在科研上收获了创新性成果。
▲毛江萍
毛江萍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进入西北农林大学后,一步步走上了科研路。她从硕士直接转博,随后又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交流,毕业后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又直接留校。科研路上有良师益友相伴是毛江萍的幸运。导师张东教授、韩明玉教授、任小林教授的谆谆教诲为她指点迷津,学院的王乔春教授、管清美教授和赵彩平教授等各位老师为她的课题开展提供宝贵建议,山东农业大学的郝玉金教授和王小非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李义教授都为她提供了帮助。得益于恩师、前辈的提携和支持,毛江萍总能及时改正不足、调整方向,她的科研路也越走越坚定。
自2013年硕博连读以来,毛江萍一直进行苹果根系发育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通过项目攻关,揭示苹果砧木难生根的内在机制。作为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她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12篇。
2024年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对毛江萍是一个鼓励,也是她开展下一步工作的一份助力。
为了揭示细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发生的分子机制,毛江萍在张东教授和韩明玉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启了近10年的试验研究,最终初步解析了苹果砧木不定根发生难的分子机制。成果以“这个基因‘遥控器’控制砧木生根”为题被《科技日报》报道,以“打开苹果砧木生根的分子‘开关’”为题被《中国科学报》、《绿色中国》和中国科技网等媒体报道,发表的文章更被《植物细胞》等杂志多次引用,研究成果在第三届国际园艺学会作英文口头报告,加深了人们对苹果根和芽再生的认识。毛江萍在不定根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不定根调控技术的研发,助力了砧木无糖组培和压条繁育的关键技术突破。
虽然前期研究对细胞分裂素抑制苹果不定根发生做了初步探索,但其调控不定根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沿着一个方向做持续性探索是毛江萍多年来坚持的攻关方式,所以她的课题研究都具有连续性,将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为下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环环相扣击破难题,揭示细胞分裂素抑制不定根发生的分子机制。
“对于苹果根系发育分子机制的了解现在只是冰山一角,仍有无尽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毛江萍坦言。
重视产学研结合是毛江萍所在团队的科研传统。团队的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也反馈于生产实践,团队在不定根发生调控技术方面研发的砧木无糖组培和压条繁育的关键技术,已形成年产2000万株自根砧苗木繁育能力,助力陕西千阳县成为世界最大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
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毛江萍的科研目标,依托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和全国果茶经济作物种苗繁育协作组开展工作,她将在助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金苹果”。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