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reniformis)是一种固着性、根内半寄生线虫,常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线虫具有生活史短、繁殖速度快以及对不同土壤类型适应性强的特点,每cm3土壤存在1~2个雌虫便可引起显著减产。在美国某些地区的危害已经超过根结线虫,成为制约当地棉花和大豆生产的主要线虫病原物。近年来,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安徽、福建、浙江等地的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作物上均发现了肾形肾状线虫的发生乃至流行。
目前对于肾形肾状线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见效快且适用范围广的优点,但长期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常常带来土壤微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甚至人畜中毒等问题。因此,综合多种防治措施治理肾形肾状线虫对推进农药减量行动、蔬菜等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PhytopathologyResearch 在线发表了青岛农业大学赵洪海教授团队题为“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anagementof 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on Cucumis melo in China”的文章。**该研究首次在大棚甜瓜上分离到肾形肾状线虫(图1),系该种线虫在我国北方发生危害的首次发现和报道。对肾形肾状线虫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线虫种内群体间28S 及ITS1 rRNA都存在明显的变异。2021–2022年,赵洪海教授团队在大棚中开展了多种防治方法对肾形肾状线虫的防效评价工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独施用噻唑膦(F)、高温闷棚(S)、高温闷棚后施用噻唑膦(SF)及高温闷棚后施用壳寡糖螯合铜(SC)均能减少甜瓜根内及根围土中肾形肾状线虫的群体密度。单独施用噻唑膦在早期防效较好,但在甜瓜生长中后期根围土中线虫密度又恢复到较高水平。高温闷棚后施用噻唑膦及高温闷棚后施用壳寡糖螯合铜在甜瓜整个生长季节对肾形肾状线虫的控制效果都很理想(图2),且高温闷棚后施用壳寡糖螯合铜(SC)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芽胞杆菌及某些生防真菌的数量,降低土壤中某些植物病原真菌的数量(图3),并对甜瓜地上部具有明显促生作用。
图1 分离自甜瓜土壤中肾形肾状线虫的形态
图2 2021-2022年不同处理对土壤中肾形肾状线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图3 不同处理条件下甜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组成
青岛农业大学赵洪海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赵洪海教授课题组的史倩倩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蔡昕悦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梁晨教授、宋雯雯副教授、段方猛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张紫琪参与了该项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CXGC020710-6),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23-1-3-1-zyyd-nsh)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901859, 31901858)的资助。
青岛农业大学植物线虫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20余年来致力于作物重要病原线虫形态学、生物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近年来着力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基于自主研发并集成的作物线虫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实现根结线虫、肾状线虫等重要作物线虫病害的可持续治理和相关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Shi, Q., Cai, X., Zhang, Z. et al.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on Cucumis melo in China. Phytopathol Res. 2023; 5: 58. https://doi.org/10.1186/s42483-023-00217-6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