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薪火
走进徽州,在“粉墙矗矗,鸳瓦粼粼”的村落中,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祠堂。民居簇拥,牌坊高照,把祠堂衬托得高大、庄严和气派。
徽州人建造祠堂的宗旨是尊祖敬宗,以申孝思。有吴氏宗祠“祠规”为证:“建祠庙,祀祖祢,虽非古制,而妥侑先灵,序次昭穆,春秋祭享,荐举蒸尝,实子孙报本追远之用心。且仲尼有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西递村,胡氏祠堂多达26处。在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中,众多的族姓建祠堂、修宗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存。
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大坑口村(古称龙川)的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宗祠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由照壁、泮池、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和特祭祠等10部分组成。建筑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手法,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祠堂前的一方八字形的墙壁叫“照壁”,它不仅有遮挡视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保住祠堂的灵气,衬托出祠堂的雄伟壮观,形成了“一条河流,一带平桥,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胡氏宗祠一进高过一进,后进厅比前进厅高,这种逐进抬高的设计,不仅符合进深建筑的通风透光要求,也表达了徽州人期盼“步步高升”的愿望。胡氏宗祠的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开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桩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3个层次、5个屋顶屋檐前挑一米多。前后8大戗(qiānɡ)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
胡氏宗祠的装饰集徽派建筑木砖石三雕和彩绘为一体。其庞大的建筑历经500年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幸存的木雕作品有1000多件,被誉为“木雕艺术殿堂”,分布在额坊、梁、柱、隔扇、雀替、斜掌、驼峰、斗拱、轩顶等10多个类型的大小部件上。雕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博古和标志物6个类型。祠堂内的月梁、雀替,采用浮雕、镂空雕刻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正厅和寝楼的100多个隔扇门裙板上,刻满了荷花图;因荷与“和”“合”谐音,暗喻合族和睦,兴旺发达;莲与“怜”“恋”谐音,暗喻亲人已远去,但子孙们仍念念不忘;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白,表达对家族成员洁身自爱的美好祝愿。这些群雕,不论是“九龙戏珠满天星”,还是“九狮滚珠遍地锦”,不论是“兵多将广跃马扬刀”,还是“一泓池水涟漪荡漾”,都给人留下了巧夺天工的印象和美好的遐想。许多专家学者鉴赏评论这些木雕说,“全国罕见,不愧为国宝”。
胡氏宗祠前厅内的天井,是徽州祠堂的一个特殊结构。当地有句俗话:“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古徽州人聚水如聚财,下雨叫“下金子”,下雪叫“下银子”。天井上方承接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天井水池中,正所谓“四水归堂”,满足了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的风水心理。设立天井,不仅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而且居家人端坐厅堂之上,能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满足古徽州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胡氏宗祠后厅,是放置祖宗牌位的地方。龛座上陈放着胡家列祖列宗的牌位。龙川胡姓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到当今“锦”字辈,计列48世。
绩溪县城区的周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大修并扩建。花了七年零四个月时间,耗资16800两白银。其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法式,8只大钱角腾空四射,大小鸱吻相视无言,脊部花砖透雕竖砌,无数脊兽昂首站立,墙头绿草丛生,使周氏祠堂显得格外古雅、幽谧、诱人。特别是周氏祠堂内的“三雕”,被专家称为“世上一绝”。其木雕、砖雕、石雕的技艺可谓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它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我国古代珍贵的历史文物。
2014年11月,徽州祠祭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今,绩溪县委、县政府把周氏祠堂作为“徽州三雕博物馆”,用来展示古代徽州人的勤劳和智慧。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