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妙招
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家长带着孩子参观传统农业耕作场景。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时值暑假来临,不少家长忙着帮孩子制定假期计划:完成假期作业、上兴趣班、外出研学等。整个暑假,孩子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不少孩子直呼,假期比上学还累。
只关心孩子如何学习知识,而忽视孩子享受宁静惬意假期时光的权利,这种教育方式过分强调儿童教育的理性,而忽视了孩子培养过程中的非理性目标。青少年并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并且在不断成长的个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作为一个非理性的机能,直觉能觉察到儿童的精神与情感需要。作为家长,应重视直觉能力,将直觉引入到儿童教育当中,帮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情感关怀是直觉的核心
在假期,家长不妨观察一下自家孩子在什么条件下学习效率最高?是早上还是晚上?是运动前还是运动后?家长应时常留意孩子的种种细节,如疑惑的眼光、开心的表情等,及时调整亲子活动的状态。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锻炼,减少孩子的紧张和压力;陪孩子一起阅读,分析名著中的人物特点;累了,就让孩子听听音乐、看会儿漫画,再回到学习上。直觉使亲子关系更加开放。
家长可利用假期,让孩子的直觉得到发挥:想写什么就去写,想读什么就去读。家长学着让平时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去海边聆听波涛的声音,在田野看云卷云舒;更要学着倾听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尊重每个孩子的才能和生命美感,让直觉保持孩子的生长性张力。
法国科学家庞加莱喜欢不时在街区逛一圈,边散步边解决数学难题。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的许多公式来自做梦和祈祷中。在慢下来的节奏中,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关心社会,乐于学习的意志。感官愉悦才是深刻而富有成效思考的前奏。
追求理解是直觉的特征
不少家长潜意识里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直接教的,因此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可否把选择权留给孩子:你打算怎么度过假期生活?家长可以提供帮助,尽量不直接规划。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理解生活的意义:你觉得这样安排好处在哪里,能不能让假期生活过得更有意义?尽量不要直接告知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当带着孩子心情愉快地在海边漫步,你会发现孩子的脑海会涌出很多的想法。“这边的石头怎么是黑色的?”“那是红树林的种子吗?”孩子是直觉拥有者,也是有意义的追寻者。将自然景观、社会现象呈现在儿童面前,对儿童看到的和感觉到的,期待的和想要看到的,家长尽可能都给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直觉是儿童智力发展和人际关系的起点。直觉的特征指向理解力或洞察力。
直觉也是一种思维能力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很容易使用直觉解决问题。真实的、挣扎的、易错的直觉可以促进儿童学习、表达和解决问题,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直觉看到孩子的智慧之光。
“你的这些想法,都是无稽之谈。”与其这样打击孩子的热情,不如多问一句:“你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我们督促孩子学习、倾听和思考,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参与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孩子在认知上的挣扎,将给后续学习带来好处。
直觉总是在熟悉的领域表现出来。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多观察、多读书,多了解相关知识。当学生知识储备充足,新的直觉便自然而然产生了。“作者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别人是如何做的?”告诉孩子,在某个领域最博学的人总是拥有最灵敏和最可靠的直觉。康德说,直觉是一种能直接触及知识对象的思维能力。
教育是通向智慧的道路,家长的直觉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对孩子的关心能力。希望这个暑假,家长们可以助力孩子与自然和社会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联结。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
编辑:吴桐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