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成长教育
【未成年人成长教育50问】如何关爱留守未成年人?
发布时间:2024-07-05     作者:柳州市科普作家协会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案例表象】

某校一位教师反映,他们班内有一名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在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校表现为:课上不听课、课后不完成作业,经常玩手机;性格孤僻,不爱和人交往,交往中时常和同学产生不愉快;虽经多次谈心教育但是效果甚微。跟家长沟通后,好转几天,很快又恢复原样。继续沟通,继续反复,让人很是担忧。

【原因分析】

成年人因工作关系,常年在外打拼,无暇全面顾及,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料,就造成了留守未成年人的出现。这种现象虽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成年人的困境,但是却给未成年人的正常成长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是行为失管。未成年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主要来自于平时与家长频繁接触中的潜移默化影响。一定程度上,家长是什么样子,孩子自然就会有样学样跟着一起做,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可是留守的未成年人,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失去了这样的学习机会。没有人告诉他们规范是什么、好习惯的标准是什么、达到一个“好”字到底应该怎么做。他们的许多行为长期处于一种“不知所措”或者“可以肆意妄为”的阶段,进而给不良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土壤。

二是成绩滑坡。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综合了教师、家长和孩子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个好的成绩反映出三方面共同努力的成功,但是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原因则是多方面的。留守未成年人因为家长的“缺位”,长期得不到现场督导,大多时候他们的课堂之外时间都是由自己自由支配。作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完成的对与错自己根本不知道、课外必要的阅读和预习全凭自觉……但是未成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想要他们完全自觉是一件很难做得到的事情!这种现象,长期下来,成绩下滑就成了自然。

三是性格孤僻。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性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共同作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是,留守的未成年人缺少了这些环节。他们或者表现为非常的懂事,或者表现为极度的自私,或者表现为异常的激进,或者表现为极为的不合群……种种行为,究其根源在于内心深处的极度自卑。他们的“懂事”和“激进”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他们的“自私”和“不合群”则是在故意的躲避。这些都是“留守”二字给他们打下的生活烙印。

【解决建议】

孩子身上出现任何一种不理想状态,都不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成年人虽然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存在许许多多的身不由己,但是绝对不能把这些作为耽误孩子正常成长的理由。

一是力争做到勤联系不失控。调查发现,不少留守未成年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上存在不顺畅、不经常的现象。有的家长很忙,长期不给孩子打电话,偶尔孩子打电话过去他们也因为正在忙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这些都是非常不正常的。这部分家长人已经不在孩子身边,就应该无论如何忙也要抽出时间跟孩子多联系。不要求每天,每周必须应该有一、两次定期通电话或者视频,清楚孩子在哪里,了解孩子的现状,知道孩子的动态,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传递家庭教育理念,传承家风。切实做到让孩子处于自己地视线范围内,不脱管。

二是生活关心更要心理慰藉。对于留守在家的未成年人,他们不仅需要生活上的关心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强大支撑。现实中,不少常年在外的家长更多的是重视孩子的生活需要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大多是给孩子买衣服、买零食、给零花钱意图补偿自己不在身边的缺憾,但是却不知因为自己家长会的缺席、亲子会的不参加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留守恰恰缺失了这一环。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办法,家长可以在紧密的沟通中,时刻关注孩子的困难和需要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让孩子不至于因为距离的拉远而感觉到心理上的疏远。

三是耐心细致不放羊。大多数留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方面由于隔代的原因,再一方面因为考虑到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本就比较可怜”,监护人对于留守未成年人大多是听之任之,除了提供生活需要外,对于行为、品德等方面或者是忽视或者是放任或者是无力。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坚决不能使这种错位的爱泛滥,否则将会变成一种巨大的伤害。监护人不管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都应该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到在生活、学习、管理的方方面面上都细致入微,为孩子的将来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经验总结】

1.大多孩子挺懂事。正如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讲的那样,其实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都是比较早懂事的。

2.孩子不只需要零花钱。更多的留守未成年人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心关爱。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