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法律知识
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24-06-27     作者:张维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到:

这个季节,有田野里的风吹麦浪,还有繁荣的海洋产业图景,焕发出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到2030年,全球海洋产业将吸收4000万人就业,超过10亿人口摄入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海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实现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海洋正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来源。

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约占地球面积71%,包含了全球97%的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的宝库、是地球的“蓝色心脏”。为守护这片“蔚蓝”,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取得的成就广受国际社会赞誉。

中国经验获得国际认可

在海南,无论是农贸市场还是超市,购物者手中提着的塑料袋都是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些塑料袋上印着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即可查到该环保袋的生产厂家、生产批次、产品成分、降解性能等信息。

2020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海南全域“禁塑”成效稳步提升:全省替代品占有率稳步提升,2023年四季度达80.2%;全省重点行业场所抽评达标率达88.9%,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督和执法力度,累计办理禁塑类案件4336宗,罚没款524.2万元,查扣违禁塑料制品2114.3万个,执法成效显著。

海南此举是我国尽量减少废弃物进入海洋环境的一个典型例证。“中国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放在优先地位,这对海洋的整体稳定至关重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与淡水部门负责人莱蒂西娅·卡瓦略评价说。

此言不虚。这种重视,在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中显露无遗——其中明确将包括河口、海湾和沿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列为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

福建省厦门市的海洋生态修复成就,奠定了如今“厦门实践”的地位——厦门市累计退出湾内海水养殖25.8万亩,完成海域清淤1.7亿立方米,完成沙滩整治修复165万平方米,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增长至2023年的173.9公顷,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物种数量显著增加。

以红树林修复为例。记者在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了解到,这里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85公顷“海上森林”扎根于此。而此前,因盲目围海、无序养殖,这片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红树林曾消失20多年。

这一修复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曾两次到访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演讲中称其为全球红树林恢复的典范。“我们在同一片海洋下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所以像厦门这样在海洋治理方面领先的城市,需要在面对全球海洋环境挑战时起到带头作用。”

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蓝色经济部主任阿尔帕娜·普拉塔普表示,中国在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其经验值得全球推广。

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我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在近日有关部门公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环境公报》)和《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监测公报》)中均有所体现。

由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编制的《环境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2023年,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9%;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5.0%,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监测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7处呈健康状态、17处呈亚健康状态、无不健康状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水浴场水质、海洋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环境公报》还显示,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总体状态稳定。

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监测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根据《监测公报》,目前我国近岸海域海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和化学需氧量无明显变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有所下降,浮游动植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

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造礁石珊瑚种类占世界已发现总数的40%,珊瑚礁鱼类近600种。2023年,各监测区域活珊瑚覆盖率较2020年有所增加,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保持稳定。

近岸海域海草床分布面积约107平方千米。2023年,监测区域海草盖度较2020年有所增加,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总体适宜海草生长。

滨海盐沼总面积约1132平方千米。2023年,各监测区域盐沼植被生长状态较好,大型底栖动物密度较2020年有所增加,沉积环境适宜植被生长。互花米草入侵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我国红树林总面积292.09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2023年,监测区域红树林生态状况均为优良。

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沉积环境良好。黄河口富营养化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少,长江口多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

莱州湾、胶州湾、象山港、乐清湾和大亚湾生态状况总体稳定,水体环境有所改善,沉积环境良好。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64.5%的监测海岛状况优良。

据了解,我国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5万平方千米,保护海域9.33万平方千米,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千米,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

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苦咸的海水,正在化身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源头活水”。

自然资源部近日对外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每天比2022年增加16.5908万吨;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比2022年增加83.32亿吨;多部门统筹推进海水利用工作,海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一系列规划纲要、指导意见和鼓励目录中。

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海洋经济也得到了更好发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通过统筹发展和安全、陆域与海洋,我国积极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海洋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期。

孙书贤介绍,自然资源部统筹推进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以来,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2023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到9.9万亿元,在稳增长和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据自然资源部统计,今年以来我国海洋对外贸易稳步回升。在外需回升和去年低基数背景下,一季度沿海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1.0%。船舶、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等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13.1%、20.1%。

在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我国也在积极行动。孙书贤说,按照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我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紧密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重大合作进程,向所有国家敞开怀抱,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谋蓝色发展未来,“蓝色朋友圈”日益扩大,蓝色伙伴关系持续加强,海上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孙书贤表示,接下来,我国将进一步健全多层次对话合作机制,构建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高质量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沿海国家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双边多边合作,持续落实《“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支持联合国“海洋十年”等海洋治理进程,携手共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美丽之海。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