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黄旭华在404艇前留影
黄纬禄查看弹上设备
彭士禄在进行核动力计算
眼前的笔记本并没有想象中破旧,清秀的字迹也清晰可见,其中一页整整齐齐记录了一些化学测试方法。这是中国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在核电站筹备建设时期使用过的工作笔记本,被大家尊称为“天书”,因为核电站数以万计的数据、信息都一一记录其中。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参考资料。核潜艇集强大的攻击力、隐蔽性、续航力于一身,是各国争先发展的战略武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主席一声令下,我国启动研制核潜艇。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作为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设计师,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
核潜艇的研制主要由核动力装置和艇体设计两部分组成。20世纪60年代,潜艇核动力装置研究初期,为了建立反应堆物理的计算公式,在只有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的情况下,彭士禄等人夜以继日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才确立计算公式。
为核潜艇设计一个强大的“心脏”,这个重任落到了赵仁恺身上。随着技术攻关工作的深入和问题的不断涌现,到1959年底,赵仁恺已经在笔记本上梳理出1500多个技术问题,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新的“长征”。赵仁恺曾回忆,大家必须用手摇计算机验证计算方法,每个人的手上都是水泡和血痕,没有一双手是完好的。仅用了22个月,《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问世了。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黄旭华用的是“土办法”,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来称重,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资料可参考,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和场地。”回忆起研制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黄纬禄曾用“三个没有”形容当时的条件。但黄纬禄还是选择隐姓埋名、艰苦攻关,开启了我国导弹研制的新征程。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靠山、分散、隐蔽”的国防建设后方基地方针指导下,这些人一头扎进祖国西南的大山中。从没有人分享过成功的喜悦,但喜悦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怒放了千万回。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