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生物世界
风蚀坑“变身”草地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4-06-12     作者:毛梦囡   来源:中国科普网   分享到:


在6月18日草原保护日来临之际,科普时报记者在中国科协、中国草学会等组织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开展调研采访。在“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现场,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脚下这片平整的草场,是由一个“沙化风蚀坑”修复而成的。

风蚀坑是在基质多沙草地沙漠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常见于地势平坦突现的小丘。当草原植被因各种因素出现退化,裸露的土壤极易受到风力侵蚀。此时一旦出现老鼠打洞或其他原因形成破口,风就会“乘虚而入”,把破口“撕”得越来越大。最终,大风不仅将原先的高地夷为平地,还会就地“挖”出一个小则占地几亩、大则几十亩的沙坑。

风蚀坑的修复需要多项技术的集成,如土地平整、免耕补播、撒施粪肥、设置沙障、覆盖草帘等,后期还要配合围栏禁牧等措施进行管理。“修复这样的一亩地需要花费2400元,相当于这亩地五六十年的放牧收入。所以,要保护草原,遏制植被退化,预防出现这些难以自然恢复的风蚀坑的形成十分重要。”锡林浩特市博士服务站研究员丁勇介绍,目前这里种下的冰草、沙打旺等牧草被称为“先锋种”,可看做是沙化严重补播修复的主要拓荒者,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在这些植物的帮助下,土地环境逐步获得改善,被称为“建群种”的草原优势植物,如羊草、针茅等就会慢慢入驻,逐渐恢复成多样性丰富,功能稳定的良好草原。

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锡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唯一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的草原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是联合国向世界推荐的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

科研人员说,尊重自然规律是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前提:“虽然项目建设期是三年,但这样严重沙化的土地要想恢复成天然草原的状态,可能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风蚀坑修复前后的草场。受访者供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