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
5月25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发生雷击致碎石飞溅事件,导致13名游客受伤。5月18日,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3名大学生夜爬未开放的箭扣野长城后露营夜宿,遭雷击受伤……
雷电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6月至8月为高发期,雷击事件近年来多有发生。雷击对人的生命安全影响很大,就算抢救及时,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身体虚弱、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本报整理雷电相关知识,供读者参考。
了解发生规律
重视预报信息
雷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闪电。直接雷击时,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电流直袭人体,电流通过的瞬间就可导致身体组织损伤或致人死亡。
雷电是一种伴随闪电和雷鸣的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暴天气下,当带有大量电荷的云层接近地面,或具有不同电荷的云层相互接近时,会产生激烈的放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光即为闪电,而产生的声音则称为雷声。闪电可分为云闪(主要指发生在云内、云间或云与空气之间的闪电)和地闪(指打到地面上的闪电),总体上云闪与地闪的比例约为3:1。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发生6.7次闪电,西部寒旱地区约为1.9次。我国陆地区域闪电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和以南的地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中北部,最密集的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大约发生31.4次闪电。
近几年雷电呈现增多的趋势,可能与全球变暖及地形地貌、气象环境等变化有关。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文章称,全球温度上升会导致雷电频次增加,每升高1摄氏度,雷电发生频次会增加约12%。另外,随着城市高建筑物、风力发电风车的增多,会引发更多的上行闪电,且高建筑物会吸引周围的闪电,使得局部地区的雷击次数增多。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袁善锋表示,就单次雷电而言,其发生时间和位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过,整体来看,雷电多发地存在一定的规律。山的南坡落雷多于北坡,山中局部平地落雷多于峡谷。风暴走廊与风向一致的地方、顺风口的地方、地下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也容易落雷。
在强降雨等天气来临时,气象部门会在预测预报中发布将有大风、雷雨和冰雹等天气的信息。目前的气象预报系统中,雷电灾害与其他气象、地质灾害一致,通常采用发布灾害预警信号的方式进行防范。雷电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相关部门或群众可以通过气象部门官网或者App、公众号等,查看闪电的发生位置、频发的区域,合理规划自己的出行活动。
仿真树 避雷针
防雷措施要做好
雷电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快、随机性强、危害大的特点,因此目前雷电灾害的应对主要采取预防的方式。
在自然风景区,群众很容易见到一种外形奇特的仿真树,笔直的“树干”上不仅有“树叶”,还有供工作人员攀爬的梯子,那是景区布设的防雷设施,不仅可以保护古木,也可以保护来景区游玩的群众。在湖南省气象局的指导下,衡阳市南岳区气象局与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科院联合开展景区雷电灾害防御服务和科学研究,根据历史雷暴资料统计出的雷暴路径,在衡山的南天门、祝融峰、南台寺、藏经殿、西岭、半山亭六个位置进行仿真树安装。
这些仿真树如何能起到避雷的作用?“仿真树塔体为锥形单管结构,表面热镀锌,其表面装有仿真树皮,能够尽可能地将影响本区域的雷电流提前释放,具有很好的避雷效果。”南岳区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虽然人们对雷电防护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避雷针仍然是最常用的避雷手段。其工作原理是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一般来讲,建筑物高度超过19.7米时需装避雷针或避雷网;建筑物群中高于25米的需装避雷针或避雷网。但这不等于说较低的建筑物就没有遭受雷击的危险。对于贮藏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等有危险性的建筑物,虽很低也应装避雷针(网);处于旷野中的建筑物,虽很低也应装避雷针(网)。避雷针的保护角(即被保护建筑物最凸出点与针顶的连线同针本身间所成的夹角),对于一般建筑物在60度以下,危险场所45度以下。
有的居民为了防雷,在室外电视天线上安装一根高出天线0.5米至1米的金属杆,然后接地。这是一种危险的做法。众所周知,避雷针实际上是引雷针,在电视天线上装设避雷针增加了天线受雷击的可能性。避雷针要真正起到防止被保护物免受雷击的作用,除避雷针应有一定的高度及合适的接地电阻外,还要求避雷针与被保护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否则会造成反击。雷电击中电视天线,雷电波会沿着馈线传入室内威胁人身和电视机的安全。即使雷电只击中避雷针,也可能在天线馈线上引起反击或出现感应过电压。过电压的电压值极高,其电压波会沿着馈线传入室内,同样会威胁人身和电视机的安全。因此,不能在电视天线上或在天线附近装设避雷针。正确的做法是:装设避雷器或放电间隙,以防止雷电波侵入室内;雷雨天将天线馈线从电视机上断开并接地,或抛出室外。这样,即使雷击天线,雷电波也不会侵入室内,从而保证了人身和电视机的安全。
个人怎么防雷击
如何躲 怎么救
就个人而言,首先,应提前查看天气信息,做好预防准备。若雷电天气即将来临,非必要不外出,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关闭不必要的电源和电器。当雷电天气已经到来时,室外活动人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躲进建筑物内或车内。若在旷野无处躲藏时,可寻找低洼的地方,下蹲藏身,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或金属物体,不宜把羽毛球拍、棍棒等工具物品扛在肩上。其次,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行等运动,要离开水面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上,切勿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看见闪电后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张鸿波提醒,可以通过看到的闪光和听到的雷声之间的时间差:看到闪光后开始数秒,直到听到雷声时的秒数,除以3,可大致计算闪电与自己的距离是几公里。比如,时间差为15秒,那么闪电大概距离自己5公里。如果看见闪电后又马上听到雷声,说明人员正处在雷暴环境中,应该快速躲向附近的安全场所;但如果附近空旷无处躲避,应停止行走并蹲下,不宜飞跑狂奔,避免自己成为周围的“最高点”。
一旦不幸遭遇雷击,要学会自救互救技能,降低损伤。雷电袭击部位不同,钻入人体的电流强度不同,受害的程度也就不同。雷击可以使人体脑下部的呼吸中枢暂时瘫痪,使心脏出现心室纤维颤动,暂时停止供血,导致受害者全身缺血缺氧,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受害者血液维持循环、呼吸系统继续工作、心跳和呼吸得到恢复,是抢救雷击患者的核心思路。被雷击后,应把伤者挪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避免伤者和施救者受到二次雷击。让伤者舒适平躺,松解衣扣、腰带等,头不要垫高,以便呼吸。如果伤者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直到伤者苏醒为止;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就医或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