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生物世界
极度濒危的中华凤头燕鸥,有望摆脱灭绝命运?
发布时间:2024-04-02     作者:李湘涛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在众生纷纭、五彩缤纷的地球上,那些灵动秀逸、千姿百态的鸟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诠释。它们拥有鲜艳绚丽的羽毛和矫健轻盈的体态,还有在欢舞嬉戏之间婉转悦耳的鸟鸣声,一举一动都让大自然更加生机勃勃。

爱鸟、护鸟,是人类不变的主题之一。我国是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共有大约1500种,种数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3%左右,堪称“鸟类的王国”。近年来,在政府关注、科学团队进驻、社会保护意识提升的共同作用下,多种珍稀濒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蓝冠噪鹛、黄腹角雉等频频现身。今天是国际爱鸟日,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些鸟儿们从濒危到“重生”的故事。

01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因何而得名?

在中国的传统禽鸟文化中,鸟类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殷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鸡”“雉”等字出现,并已将野生的红原鸡驯化为家鸡。据学者研究,《诗经》中所记述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我国古代的殷民族以鸟为图腾。千百年来,我国以鸟类为对象的诗、词、歌、画等文学和艺术作品、民间舞蹈等更是不胜枚举。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鸟足神像局部

图片来源:新华社(王曦 摄)

众多鸟类中,以“神鸟”命名的可不多见。中华凤头燕鸥,因头部羽毛酷似古代神话中的凤凰,且踪迹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体长约40厘米左右的海洋鸟类,主要在山东、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带和少数岛屿上繁殖,以鱼、虾和昆虫为食。它的额部为白色,头顶和枕部为黑色,颈部为白色,上体为灰色,尾羽为灰褐色。由于它橘黄色的嘴尖端为黑色,所以从前被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虽然早在1861年就被科学家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但除了有限的标本之外,人们对这一物种所知甚少。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华凤头燕鸥曾一度消失,被多数鸟类专家认为可能已经灭绝。

60多年后,这种海鸟在福建和浙江被重新发现,据估测,当时其全球总数仍少于5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鸟盟列为最高濒危等级——极度濒危

02 家族“鸟丁”如何兴旺?

近年来,鸟类学家和护鸟志愿者们围绕中华凤头燕鸥这一珍稀物种开展了一系列野外调查、科学研究以及保护和宣传活动,使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继2000年中华凤头燕鸥的踪影在马祖列岛被捕捉到后,2004年7月,研究者们又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发现了它的繁殖群体,这引起了鸟类学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韭山列岛和五峙山列岛等地通过开展繁殖种群人工招引等措施,雏鸟得到了成功繁育,使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数量超过了150只。

图片1.png

中华凤头燕鸥(嘴端黑色)和“近亲”大凤头燕鸥在一起(2019年7月24日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殷晓圣 摄)

如今,韭山列岛已成为其在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繁殖地,已经监测到中华凤头燕鸥107只,荒岛成为了“神话之鸟”的圣地。

除了中华凤头燕鸥,我国的濒危鸟类还有很多,早在1989年发布实行的我国第一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鸟类就占名录中所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半数以上,一般都是数量稀少的、分布局限的、濒于灭绝的或者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或几个方面兼而有之的物种。而在2021年颁布的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鸟类部分新增的就有150种,总数达到了394种之多!

另外一种燕鸥——分布于云南西部极为狭窄地区的河燕鸥,数量也很少,被认为像“谜一样的存在”。遗鸥名字的来历是鸟类学家以此来表达对它“相见恨晚”的遗憾,而它被发现后的历史过程则与中华凤头燕鸥十分相似。这3种鸥类在《名录》中均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03 保护濒危鸟类,刻不容缓

我国的濒危鸟类不胜枚举。如体态优美的雉鸡类中的黑琴鸡、白冠长尾雉在很多地方的野外种群均已灭绝,使其分布区均呈不连续的岛屿状。鸠鸽类在历史上就是被人类猎捕最多的鸟类,许多种类因此而灭绝,现在幸存的也有大量的种类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名单。

雁鸭类中,繁殖于新疆北部、越冬时见于湖北洪湖的白头硬尾鸭,生存状况正在急速恶化。在我国曾经广泛分布的青头潜鸭更是世界上的“极危”鸟类之一,目前全球不足1000只,国际知名度很高。

青头潜鸭

嘴的前端扩大成一个勺形,非常可爱的勺嘴鹬,也是极危物种,全球总数量不超过500只。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的猛禽更是人们偷猎、走私活动的主要对象,资源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善于鸣啭,巧于营巢的鸣禽,作为“不起眼的小雀雀”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俗名“禾花雀”的黄胸鹀由于错误的宣传其“滋补”功效,无端地被冠以“天上人参”的称谓,就被人们做成了荷叶蒸、油炸椒盐和铁板烧,甚至形成了“捕捉-运输-售卖”一条龙的产业链,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从种群遮天蔽日变成了极度濒危物种。

被誉为东方鸟类明珠的朱鹮也经历了濒危-绝迹-发现-重生的生命历程。它在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东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但在1981年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经过40余年的精心保护,目前,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全球突破万只大关,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由被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中国拯救朱鹮行动成为全球极危物种迁地保护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动图来源:新华社

随着社会发展,修筑公路、开矿、扩大耕地、人工种植橡胶园等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使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加之乱捕滥猎、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更使得鸟儿们的栖息地环境遭受破坏。拯救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已是一项迫切使命。

鸟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经过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强者,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不仅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们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是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保护需要的终极目标。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