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军事天地
漫话迫击炮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发布时间:2023-11-27     作者: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的曲射火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杀伤力大、造价低廉等优势,尤其适合打击遮蔽物后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可谓“战绩显赫,功勋卓著”。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各种高大上的武器装备层出不穷。迫击炮这一常规武器非但没被淘汰,还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作为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有效压制性武器,迫击炮走过怎样的发展历程?当前的作战能力怎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请看解读。

日俄战争中诞生,迫击炮迅速成为近战火力“支柱”

迫击炮的发展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据守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指向城外,从筒口放入黑火药,再放入一个铁球,用棍子捣实,然后点燃药捻,巨响过后,筒内射出一团冒着黑烟的火球,伴着刺耳的啸叫砸向西班牙军阵,随着一声声沉闷的爆炸,西班牙士兵伤亡惨重,不堪再战,只得退兵。这种被阿拉伯人命名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堪称迫击炮的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于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和日本为争夺中国旅顺口展开激战。俄军控制着要塞,日军通过挖掘堑壕步步逼近,当堑壕抵近俄军阵地仅几十米处,俄方已难使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对手。危急关头,俄军炮兵大尉突发奇想,尝试将老式的一门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有效杀伤了近距离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

655ec4d7c8aa4.jpg

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阵地战大行其道,世界各国愈发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英国研制出口径76.2mm的“斯托克斯”迫击炮,发射弹底带发射药的类似航空炸弹的尾翼稳定弹丸,1917年装备协约国军队。1927年,法国人勃兰特在“斯托克斯”迫击炮的炮身与炮架间装上了缓冲机,射击稳定性大大提高,成为二战前性能最好的迫击炮,也确定了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迫击炮已成为步兵的基本装备,各国普遍使用82mm以下口径的迫击炮。随着战事的延续,105~120mm的中口径迫击炮和160mm以上的大口径迫击炮在摧毁坚固工事中彰显了威力,愈发引起重视。苏德两国对迫击炮的态度不同,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能生产出最好的武器。德军偏好制作考究的“精英”装备,对迫击炮这种造价低廉、操作简便的“穷人武器”不太瞧得上,认为其射速慢、精度差,缺乏技术含量,就是个“能冒烟的铁管子”,因而产量不多。苏联却将其作为一线的重要武器大量生产装备。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生产了18万门迫击炮,苏联却生产了80万门。苏军采取集火射击的方式,动辄在突破点上集中上千门迫击炮,用大面积火力覆盖,杀伤震慑对手,取得了显著战果。

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军队机械化势不可挡,迫击炮的地位一度滑坡,大有被榴弹炮取代之势。但80年代后,许多国家为满足陆军营以下分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需要,纷纷开始组建轻型间瞄火力支援分队,为迫击炮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契机。一系列实战中的不俗表现,令“轻武器火力之加强、重武器火力之补充”的迫击炮,又赢得各国军队的赏识。

655ec4d810ba3.jpg

“炮”“弹”齐头并进,现代迫击炮性能空前提高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迫击炮也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形形色色的迫击炮和五花八门的迫击炮弹,共同提升了迫击炮的作战效能。

炮种极大丰富。目前,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已经装备或正在研制超过130种各类迫击炮,按性能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快速机动的自行迫击炮。为了适应快速机动作战要求,在步兵实现机械化的同时,迫击炮也逐步向自行化方向发展。自行迫击炮大多采用轻型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为底盘,装配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身管、配备全套完整的弹药系统(迫击炮弹、装药和引信系统)、操作平台及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高度的战场机动性。此外,自行迫击炮往往采用全封闭装甲炮塔,具有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和较好的“核化生”防护能力。俄罗斯的2S4式240mm“郁金香”迫击炮是现役中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自行迫击炮,英国的120-AMS、德国的“鼬鼠”2式、瑞士的“大角羊”、芬兰的“尼莫”、以色列的“长矛”等,也都是非常经典的自行迫击炮。

增程精打的线膛迫击炮。从火炮设计来看,增大射程、提高精度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将滑膛改为线膛。尽管线膛迫击炮比同口径滑膛迫击炮的重量略重,但其射程和威力仍优于最轻的野战火炮。美国的M327式、法国的2R2M式、俄罗斯的2B23诺拉M1型都是威力强大的120mm线膛迫击炮。

火力凶猛的多管迫击炮。在不增加部队编制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迫击炮管数,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火力密度,增大杀伤力。奥地利SM-4式120mm4管迫击炮,最大射速24发∕分,可在30秒内连续3次齐射,发射36发炮弹,射速快、火力猛。受其启发,瑞典和芬兰也联合研发了先进的“阿莫斯”120mm双管自行迫击炮。

655ec4d84732b.jpg

小巧灵活的轻便迫击炮。为适应特殊地形、特殊环境的作战需要,便于空运、空投及参加空降作战,一些国家研制装备了体积小、重量轻、运用灵活的轻便迫击炮。奥地利的M6C“突击队员”型迫击炮就是典型代表,M6C系列迫击炮口径均为60mm,炮身500~600mm,座钣简单,无脚架,重量一般不超过8kg,单兵携行非常方便。

悄悄开火的静音迫击炮。因射程有限,迫击炮近距离开火后易暴露遭敌反制。为有效保存自己杀伤敌人,一些国家着眼提升隐蔽性,研发适合侦察分队或敌后破袭分队使用的静音迫击炮。此类迫击炮与静音枪械一样,射击时声音微弱,无烟无火光,非常适合隐蔽突然地打击敌人。比利时的NR8113式52mm无声迫击炮和俄罗斯2B25“海鸥”静音迫击炮都属此类特种装备。除了上述种类,自动迫击炮、多功能迫击炮、数字化迫击炮等也在现代战场上频频亮相,各显身手。

弹型功能各异。迫击炮之所以能胜任越来越多的作战任务,不仅得益于“炮”的进步,同样离不开“弹”的发展。以下几种迫击炮弹功能尤为突出。末制导迫击炮弹采用毫米波、红外、激光或双模寻的头和光纤制导,既可打击固定目标,又可打击运动目标,有的甚至可以辨别目标真伪,能探测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动机,是对运动装甲目标实施“攻顶”打击的利器。迫击炮反装甲子母雷弹是攻击坦克装甲车辆侧装甲和底装甲的理想弹药。瑞典的120mm迫击炮子母雷弹,内装8颗子雷,聚能装药的强金属射流可轻易摧毁坦克履带或腹部装甲。破甲杀伤双用途子母迫击炮弹既有面压制作用,又兼具“攻顶”反装甲功能,是对抗集群装甲目标的有效弹药。延期抛射迫击炮弹用智能装置代替迫击炮弹的普通引信,炮弹落地时不会立刻引爆起爆药,而是钻入地下,到达预定时间后,利用“二次发射药”抛出地面,在空中爆炸,杀伤力极大,适于封锁咽喉要道。空心装药破甲弹利用空心装药炸药爆炸时形成的高温、高压、高速聚能流打击装甲目标,破甲能力居迫击炮弹之首。迫击炮火箭增程弹采取外弹道加速,通过增加一级火箭发动机来提升迫击炮射程。法国研制的120mm火箭增程迫击炮弹最大射程达到17.3km。红外发烟迫击炮弹利用红外烟幕能吸收、散射红外辐射的功能,对抗敌方热成像及红外技术兵器和制导武器及定向能武器,是防御敌“发射后不管”武器的有效弹药。除了上述弹药外,特种迫击炮弹还包括照明弹、化学弹、失能弹、雷达干扰弹等。

655ec4d88fef3.jpg

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加持,迫击炮发展前景可期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迫击炮进化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可以想见,随着新型迫击炮系列装备的不断研发和列装,迫击炮定能再铸辉煌。面向信息化智能化战场,迫击炮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威力更大。提高迫击炮威力的途径很多。采用聚能装药技术的新型弹药可以有效增强迫击炮的反装甲能力;采用末制导炮弹可以大幅提升迫击炮的打击精度;通过发展高能推进剂和发射药,增加药量,改进弹体结构和弹道性能,研发冲压发动机等手段,可进一步增大迫击炮的射程;通过提高射速、改进火控系统、研发多管迫击炮等手段,可极大增强迫击炮的火力密度。据媒体报道,美军还在研发电磁迫击炮,这种新概念武器火力猛、精度高、射程远、隐蔽性好,具有很强的首发毁歼能力,容易实现火力打击的突然性。

质量更轻。未来战争战场环境复杂,攻防转换频繁,战机稍纵即逝。为了保证火力运用的机动灵活,迫击炮在保证威力的前提下,同时向轻量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应用轻型材料减重,美、俄及欧洲某些发达国家在迫击炮制造中使用高强度合金钢、轻型合金、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甚至工程塑料等材料;二是创新迫击炮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通过有限元仿真与理论分析精准实现实体结构设计,并对轻量化设计的结构进行振动、疲劳及碰撞分析,使其满足要求;三是采用增材制造技术、特种焊接技术等新工艺进行结构减重。

独立作战能力更强。为了适应战争形态的演进,满足高维度、低烈度、混合战争的要求,迫击炮要能快速反应,分散配置,火力集中,“打了就跑”,有效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迫击炮将向单炮综合体发展,通过计算机把火力系统和保障系统有机融合,增强独立作战能力。先进的自行迫击炮不仅机动力强,而且拥有先进的弹道计算机,从装填炮弹到开火射击均可实现自动控制,可发射多种新型弹药,具有很强的突击能力,有的还装备诱饵弹发射器,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智能化程度更高。迫击炮的智能化发展不仅体现在自动定向定位、自动装定射击诸元、自动瞄准、自动装填击发、炮弹自寻的、遥控操作等方面,这些只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未来的智能化迫击炮系统大概率会实现与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车,以及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的联网联动,实现侦、控、打、评、保全流程的一体化智能作战。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