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法律知识
浅议民法思维和刑法思维的异和同
发布时间:2023-11-20     作者:郝铁川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到:

民法思维和刑法思维的相同之处,就是两者都具有约束公权的含义。民法思维约束公权,主要表现为私法自治(亦可称为意思自治)原则。私法自治是指民法上的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安排自己的生活。例如,私法自治原则在合同中表现为合同自由,即是否订立合同的自由、选择合同相对人的自由、合同内容的自由、合同形式的自由、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自由;在物权中表现为所有权自由,即所有权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所有物;在婚姻中表现为婚姻自由;在继承中表现为遗嘱自由;在人格权中表现为人格权行使的自由等。私法自治原则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之上的基本原则,旨在排除当时封建身份关系及各种法律对个人之束缚,排除政府对市场经济过度干预(如政府对法人尤其是公司的特许主义),实践营业自由,维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促进社会经济之发展、文化之进步。刑法思维约束公权,主要表现为约束法官定罪量刑的权力。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它是针对封建刑法中罪刑擅断、践踏人权的黑暗现实而提出的。其基本要求:一是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随意擅断;二是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防止法官量刑畸轻畸重;三是明确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防止法官随意解释。综上所述,民法思维和刑法思维都具有防范公权滥用的含义。

民法思维和刑法思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刑法思维主要是惩罚思维,民法思维主要是补偿思维。刑法的惩罚思维主要表现在五种主刑、三种附加刑的规定上,前者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后者是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民法的补偿思维主要表现在承担民事责任的十一种方式上,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民法虽然也有惩罚性赔偿责任,但不常用。

第二,刑法思维禁止类推解释,而民法思维则允许类推解释。因为,刑法实行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因此,刑法不允许对刑法条文没有明确规定的除行为之外的事项,比照最相类似的刑法条文规定的相关事项,作超出该规定含义范围而推论适用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类推解释,我国1979年刑法曾允许类推,后被废除。国际社会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可以派生出以下原则:排斥习惯法,刑法无溯及力,禁止类推,否定不定期刑,否定绝对的定期刑。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是法律规范,不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是指定罪量刑要按刑法的法律规范进行。法律规范亦称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细胞,包括假定、处理、结果(有人称“制裁”)三个要素。

而民法思维允许类推解释,即允许处理民事纠纷不必拘泥于民法的具体法律规范,可以依照民法的基本原则(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如我国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处理民事问题,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习惯,无习惯依法理,这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一项较普遍的规定。该规定为法官解决法律漏洞提供了明确指导与具体途径,即法官可以在缺乏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依据习惯与法理等非正式的法的渊源来处理案件。而这条规定仅仅是民法中的规定,在刑法中则坚持罪刑法定,不能依据习惯来裁判。

第三,刑法思维主张罪责刑相适应,因此除少数特定案件之外,均不可进行和解。而民法思维主张意思自治,所有民事案件均可本着自愿原则和不损害公益前提而进行调解。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对称,又称“罪刑均衡原则”,也称“罪刑等价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因此,除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所规定的公诉案件(包括: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之外,其他案件均不可和解。

民法思维主张民事活动实行当事人意思自治,所以,所有民事案件均可调解。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与一般民事案件的调解相比,须受一定限制,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自行达成和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内容公告,公告期间不少于三十日。

(作者系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