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地理纵横
厄尔尼诺事件即将形成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苏杰西   来源:中国气象局   分享到:

11月3日,中国气象局召开2023年11月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即将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冬季。

根据我国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当尼诺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或超过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即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监测显示,2023年9月,尼诺3.4区海温指数为1.58℃,最近3个月(7月至9月)指数滑动平均值为1.34℃,9月南方涛动指数为-1.35。根据国内外动力气候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持续超过0.5℃,2023/2024年冬季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峰值强度在1.5℃至2℃之间,强度为中等,类型为东部型。

受其影响,冬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东亚大槽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此外,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来自热带的暖湿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配合冷空气活动南下汇合,容易导致南方地区降水偏多。统计显示,在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冬季气温起伏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往往偏多。气象专家提醒,密切关注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现象,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暖水现象)相关,与拉尼娜(冷水现象)一起构成转换循环,一般周期为2至7年,平均周期为4年。厄尔尼诺通常持续9至12个月。

1700014275753298.png

自20世纪以来的120多年间,共出现29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已成为全球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的自然气候信号。

厄尔尼诺通常与世界不同地区更多的高温、干旱或暴雨洪涝事件有关。一般来说,厄尔尼诺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造成严重干旱。在北半球夏季期间,厄尔尼诺带来的暖水会加剧太平洋中东部的飓风,同时阻碍大西洋盆地的飓风形成。

2.jpg

厄尔尼诺通常在夏、秋季节发生,在形成的早期(夏季),对热带及南半球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发展高峰期(冬季),其影响仍维持在热带,但偏向高纬度,并影响北半球冬季气候。

通常全球最早受到厄尔尼诺影响的是热带太平洋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北美和东亚、南亚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说拉尼娜对南半球影响更大的话,厄尔尼诺则对北半球的影响更加显著。持续的暖水使得气候异常持续时间更长。以1997年至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为例,东非地区发生暴雨和洪涝;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雨季则提前结束,并遭遇高温热浪与干旱,多地发生森林大火。

3.jpg

厄尔尼诺的出现,必然会造成区域或全球的气候异常。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加强、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为显著。上一次超强厄尔尼诺发生在2014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其间,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创造了全球1850年以来历史最暖纪录。

厄尔尼诺对我国汛期气候的影响,通常在其出现之后的第二年变得更加显著,因此可能在2024年最为明显,当然这也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时机有一定关联。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愈发严重,极端热浪、干旱和洪水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地球的许多系统都受到气温上升的压力,一些系统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气候临界点,极地冰川崩塌、永久冻土融化、季风系统破坏以及森林和珊瑚礁死亡等现象正在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各方亟须采取务实行动,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