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西安因你而美
"西安好人"曹梅:放飞一只气球为大气"问诊"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   来源:西安文明网   分享到:

 W020231012341168273011.jpg 

曹梅灌装气象气球。

  W020231012341168316612.jpg

曹梅维护雨量筒。

10月9日,天气,阴,温度11℃至21℃,湿度50%,能见度10千米。

一条简短的天气预报,如今已经成为大家伙儿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信息。

网络时代,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很多,随手可得。可许多人不知道,一条看似简单,只有十多个字的预报信息,背后凝结了气象人莫大的辛劳和付出。

9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高陵区的西安市大气探测中心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站静谧清新,视野开阔。站长曹梅就是记者要采访的对象,40出头的她大学气象专业毕业后,在气象探测一线一干就是24年。

“时常梦见我的气球没飞起来,被惊醒!”

“气象人一天的工作任务都有啥?”记者的问题让曹梅打开了话匣子。“天气预报的形成基本有三个步骤,首先要气象探测,把探测出来的数据上传至国家气象局进行汇总分析,各省、市气象台对预报结果分析,最后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发布出来。”

包括曹梅在内的气象站工作人员就是为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的气象探测人。“你看,矗立在这儿的能见度仪,接收大气前向散射光强度,估算出消光系数,最后反演出能见度。还有三维闪电定位仪、酸雨自动观测仪、地温传感器、日照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地面探测仪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反映出降水、日照、能见度、PM2.5、PM10等数值。”

除了地面探测,气象站每天还有三次高空观测任务,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一群“放气球的人”。

“探空时间分别是1:15、7:15、19:15,时间必须非常精准,全国各地的探空观测都会在同一时间施放气球,探空数据已经实现了秒级数据,会实时上传至国家气象局,这些数据是要进行全球交换的,因此全世界的气象工作都是相通的,我们都在为了天气预报更准确而努力。”曹梅说。

曹梅做了个比喻,如果把她从事的职业比作“气象医生”,那探空气球就好比是“听诊器”,而放气球就是相当于“问诊”。

清晨6点多,伴着朝霞,曹梅已从宿舍楼向办公室走去。拿起气球和钥匙,她打开氢气室大门,熟练地操作仪器,氢气慢慢输入气球,球渐渐鼓了起来。“充好气的气球直径约1.5米、高2米。”她对记者说。

举着大大的气球,曹梅来到室外草坪,她熟练地观测着风向,选取最佳放球位置。“今天天气不错,我们最怕遇到大风、大雨、打雷等恶劣天气,会对放球有很大影响,也非常考验放球人的技术水平。”

6时50分,位置选好后,曹梅在气球下方悬挂上一个小小的数字探空仪。“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就要靠它来时时收集。”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完,时钟指向了7时14分。“可以准备放球了。”和曹梅搭班的同事通过对讲机向她传话。曹梅双手紧拽气球的绳子,拉着气球走到了放球点,“3、2、1,放球。”氢气球带着探空仪慢慢升空,曹梅9日清晨的放球任务结束。“这个大球会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升空,经过1个半小时左右,它最终会飞到离地表垂直距离约30公里处,自然爆破,到那时,我们的数据也就收集齐全了。”曹梅说。

最难熬的是每一个夜晚。工作24年,曹梅始终与璀璨星空相伴。华灯初上,当许多母亲在书桌前辅导孩子学习、陪伴孩子阅读时,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曹梅顾不上这些,她在气象站做着准备工作,确保探空万无一失。“每晚7时15分气球施放出去后还要盯着雷达的跟踪情况,确保雷达跟踪正常,探空数据采集正确,一次探空观测结束也都夜里9点多了,休息三个小时,凌晨12点多又要爬起来准备下次放球,放球结束躺下,差不多凌晨3点了。”常年如此辛劳,曹梅却从没怨言。“每个岗位都不容易,我喜欢气象工作,我想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整个社会。”她淡淡地说。

上幼儿园的小女儿每次画到“妈妈”这个形象,身边总会出现一个大大的氢气球。在女儿眼中,气球就是妈妈最好的伙伴。“确实是,我时常梦见我的气球没飞起来,吓得一身冷汗,便被惊醒。”

挺身攀爬雷达塔 化险为夷

工作这么多年,曹梅早是“放球”的老手了,但“老兵”也会面临新挑战。

今年初,就发生了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幕。

“大年初二,正好我值班。那天天气非常不好,风特别大,有六级风。晚上7点多,我像往常一样放球,结果气球升空后就一直被大风吹得横着飘,气球下面的探空仪一下挂在了站内48米多高的雷达塔塔尖上。当时急得我们立即给消防人员打电话求助,不巧的是消防队在外执行任务不能及时赶来。”

当时,曹梅和站内一位50多岁的老同志搭班,为了不影响探测任务,她便立即决定登塔自己把探空仪取下来。“那不能舍弃这套设备,重新再放一个气球和探空仪么?”记者问。“重新放也不行,因为这套设备一旦挂在塔尖上,再放一个探空仪,雷达会接收离它近的探空仪数据,不会接受更远的信号。”曹梅说。

在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了十多年,曹梅从没登过雷达塔楼。因为天气雷达有很大辐射,平时只接收数据信息,没有工作人员值守,并且天气雷达用的都是高压电。

心急如焚的曹梅压根没想这些。她一路小跑来到塔下,通过电梯和步行梯来到12层,最后还有5米多的钢筋梯是登塔顶的唯一方式。天已完全黑了下来,当她打开楼顶盖板的一瞬间,感觉风大得把人都吹变形了。她屏气凝神,壮着胆子,费力爬出,最终来到塔尖,风太大无法站立,她手脚并用在楼顶转了一圈,拿到了探空仪,坐在地上奋力拔掉电池,第一时间用对讲机通知同事迅速准备另一个仪器。

第二个气球顺利施放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正是她这种不言放弃的精神,避免了一次重大的业务事故。

气象数据探测,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2021年,泾河站年降水量达到1004.6mm,为建站以来最多。在汛期气象服务中,曹梅带领全体业务人员精密监测,经常几天都不能回家,圆满完成了暴雨天气服务保障工作。

曹梅的爱岗敬业,就体现在这一件件小事中。这些年,她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全国气象行业技术能手”“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等荣誉。前不久,她还荣获2023年二季度“西安好人”荣誉称号。

认真负责是不变的初心

曹梅总说,作为气象人,她是幸运的,二十载历练中她见证了气象现代化的每一个历程。

“1999年我刚入职时,基准站24小时需要每时观察数据,大家三班倒,所有收集来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都需要我们手工记录、计算、编报、传报,要求大家又快又准。2005年,我省陆续有了自动气象站,计算机软件开始辅助我们编报,将人工工作量减轻了三分之一。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发展,2020年,地面观测实现了全面自动化,仪器观测、仪器收集数据、仪器编报传输,我们的工作量再次减轻。”曹梅说。

明年,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将再次升级换代,完成气象探空业务系统从L波段雷达向北斗探空的升级。“上个月,我代表陕西省刚参加完全国的培训,到2025年,我们的L波段雷达就会‘退役’,将会在我们办公楼的楼顶安装一台北斗卫星探空接收机,替代现在的雷达接收数据。”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机器设备永远是人的辅助,要想做好气象工作,不论何时,我们都要谨记认真、负责才是不变的准则。”曹梅说。记者 拓玲 见习记者 张紫怡/文 记者 雷伟东/图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