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提起湿地,大家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神秘莫测的若尔盖沼泽,郁郁葱葱的东寨港红树林……这些湿地幅员辽阔,是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但是在湿地家族中,还有些貌似不起眼的“小家伙”,它们或是森林中的低洼池塘,或是山石中的一泓清泉,或是荒漠中的一方绿洲,虽然因面积小被称为小微湿地,实际上却发挥了许多大型湿地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
北京市的北辰中心花园小微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什么是小微湿地?
从字面上看,小微湿地是指面积较小的湿地。那么,多小可以算作“小微”呢?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部门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英国等国将25平方米~20公顷的小型水体称为小微湿地,中国将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湿地界定为小微湿地。北京市的地方标准中将1公顷以下的湿地界定为小微湿地。
小微湿地类型多样,有泉、溪流、河浜(小河)等自然湿地,也有景观水面、人工净化湿地等人工湿地。
从地理分布来看,有些小微湿地与大型湿地处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属于大型湿地的附属部分。这些小微湿地能够丰富大型湿地的生境类型,提高整个区域的生境异质性(生境更加多样化)。
有些小微湿地不与其他水体相邻,也没有与表层水或地下水的联系,例如森林春池、草原壶穴、沙漠泉等,它们往往分布着一些独特的物种,或者某些物种的亚种或变种等,成为高度分散却罕见的生境类型。
生物的庇护所
小微湿地中的水体通常较浅,会随着季节变化淹水或干涸,水位变化有利于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同时存在,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提供相对充足的食物。这是因为一年中只有部分时间有水,不适合掠食性鱼类生存,减少了它们捕食两栖动物卵和幼体的机会,提高了两栖动物的存活率。
此外,与周边湿地相连的某些小微湿地,例如河漫滩上的水塘、与地表水相连的沟渠等,可为多种鱼类提供重要的产卵和育苗场所。含钙和镁离子较高的岩溶洞穴湿地则是某些罕见的耐钙植物的生存场所。
动物迁移的“踏脚石”
小微湿地还可以增加景观的连通性。随着疏浚(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畅)、排水和填埋等人类活动加剧,天然的大型湿地斑块逐渐破碎化,影响了那些迁移能力不强的小型湿地动物。例如,青蛙、蝾螈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平均散布距离一般小于0.3千米,爬行动物的散布距离一般小于0.5千米。小微湿地可以作为这些动物迁移过程中的“踏脚石(Stepping Stone)”,提高动物在迁移中的存活率(如下图所示)。
支撑周围的食物网
小微湿地也可以为周围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例如食肉昆虫、蛇、乌龟、鸟和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食物,提高了生态系统营养层级的复杂性,使生态系统更为稳定。
小微湿地食物网示意图(绘图:骆玫)
研究发现,生活在1公顷小微湿地及其周围的蟾蜍,可以养活附近1000公顷的蛇类种群。而且小微湿地通常比大型湿地更容易解冻,因此在早春时期,筑巢的雌鸟和雏鸟更容易在小微湿地中捕食到无脊椎动物。
净化水质
湿地是自净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小微湿地水位动态变化,好氧和厌氧的土壤条件能够交互出现,从而增强土壤中微生物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分解转换功能。
人们利用小微湿地这个特点,设计建设了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被广泛应用在生活污水、牲畜粪便、餐饮油脂污水的处理中。
除此之外,小微湿地还有调节径流和雨洪、储蓄水源和生产供给、景观游憩与自然教育等诸多功能。这是因为,在城市中,小微湿地保持着与土壤的紧密“联系”,是渗透性较高的区域,能够收集和转换一部分城市降水,缓解城市内涝。生产供给功能则指的是,稻田、鱼塘、苇塘等生产型小微湿地可以向人类提供食物。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和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小微湿地比大型湿地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也常常在湿地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中“缺席”。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小微湿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们的调查、保护和修复逐渐成为全球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10年,中国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星罗棋布的小微湿地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2018年和2022年,中国曾两次向《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交《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和《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并顺利通过,中国小微湿地保护方案成为全球共识。
小微湿地虽微小,却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周边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气候调节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关注和保护小微湿地,让它发挥出更大的生态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