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庭百科  >  安全应急
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与成功经验
发布时间:2023-05-22     作者:   来源:科普中国   分享到:

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是指市县级气象部门针对各类气象灾害而开展的预警服务,是气象防灾减灾最基础的环节之一。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服务有利于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气象灾害防御,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但是长期以来,受技术条件、业务能力的局限以及预警信息服务业务规范的不完善等,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普遍存在能力薄弱、服务不到位、与基层防灾减灾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的社会需求和一些成功经验做法,对于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

基层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需求

气象服务与百姓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相关,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

在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方面,相关部门希望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最好是“量身定制”的,特别是遇有重大灾害性天气,能够根据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提供针对本部门防御工作的措施建议。但是基层气象部门业务人员少,特别是灾害性天气影响期间,工作任务多,需要服务的单位多,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要求又高,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内容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再加工。另外,气象部门对外部门的针对性服务要求了解也不够具体、及时和全面。

在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发布提前量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发布提前量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从目前国内外预报技术水平来看,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风等突发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仍很有限,基本上都采取临近预警的方式开展服务,这与外部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在预警信息发布速率上,我国气象部门已拥有10余种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公众可方便获得最新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其中最便捷的是短信服务。当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级别高时,气象部门会通过三大运营商启动全网手机短信发布机制,但发送速率远远低于预期要求,信息接收严重滞后,服务效益大受影响。

在预警服务频次上,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标准是气象部门根据灾害性天气的不同种类、级别及实际影响情况而制定的,但是在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影响过程中,有些部门希望预警信息加密发布,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天气动态和预报信息。

在气象科普宣传覆盖面上,基层气象部门积极通过科普展览、专家咨询访谈、专题讲座、培训学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气象知识和防御措施,有效提升了公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但受人员及条件所限,农村、边远的山区等居民以及野外、建筑工地等作业人员接受气象知识培训的机会较少,另外适用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群的气象科普产品也较缺乏。

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是实行气象灾害分区预警。气象灾害分区预警是指气象部门预计本行政区只有部分区域达到预警发布标准时,仅对该区域开展预警服务。深圳市气象局于2007年7月按照“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的原则,研发了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系统并正式运行,对灾害性天气差异大的台风、暴雨、雷电等天气采取分区预警,或在市统一发布预警信息时,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危害更大的区域加挂更高一级的预警信息;经过近15年的发展其最小预警发布单元由原县级行政区缩小为街道办(最小范围为60平方公里);有效解决了因气象灾害分布不均、突发性、局地性强的特点所造成的部分地区灾害预警高挂和低挂现象。北京市气象部门于2013年开始,对气象灾害实施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的“渐进式预警”、“递进式预报”、“跟进式服务”的“三维三进”分区预警服务,其中市气象台发布的市级预警信号精细到每个区,区气象台发布的区级预警信号精细到每个街道(乡镇),极大地提高了突发性天气服务的针对性,使预警发布的时效性更强、区域更精准、速度更快。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对受气象灾害的区域发布预警时,对其余区域同时开展通报提醒,使灾害防御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浙江、福建、湖北等省基层气象部门也开展了分区预警,有效减少了对气象灾害尤其是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的空报、漏报率,提高了预警发布的精细化程度及预警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

例子:中山市试行分区预警应对强降雨天气过程。2017年5月24日,广东省中山市遭遇暴雨天气,局部甚至出现了大暴雨,全市最大雨量大涌镇129.9mm。面对暴雨侵袭,中山市气象局及时发布分区预警信息,做好强降雨天气气象服务工作。分区预警是2017年5月12日《中山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实施以来的首次实战检验。为做到精准预警和针对性防灾,根据《方案》的相关要求,中山市气象台于24日8时27分果断发布西北、东北片区暴雨黄色预警;8时50分西北、东北片区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9时02分,气象台发布全市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同时西北、东北片区暴雨橙色预警仍然生效。随着强降水持续,10时02分前后全市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早在5月23日上午,中山市气象局就发布气象信息快报,提请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注意防御强降雨及其诱发的城乡积涝、局地山洪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向全市4000多名防灾责任人发出决策气象服务短信。本次暴雨过程,中山市气象局根据实况监测结果和预测预判分区发布暴雨预警,预警落区较为精准,对于重点影响区域实施重点防御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山市气象局多举措确保分区预警发挥服务效益。一是采取“一键发布”模式,5分钟内完成10多个渠道同时发布,为及时预警赢得提前量。二是拓展传播渠道,保障市民便捷获取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南。在电视、电台、短信、微博、网站、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基础上,中山市气象局加强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发布渠道的完善升级,微信号“中山天气”主动推送预警信息。三是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分区预警概念。这次暴雨过程中,中山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及时在微博上对市民关切给予回应,并将分区地图以置顶方式进行科普。同时,通过电视台、电台、“中山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宣传分区预警实施方案的内容。

二是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决策者“叫应”机制。贵州省气象局自2010年开始提出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模式,即预测可能发生强降水或已经发生强降雨并将持续时,各级气象部门必须通过电话通知的方式,将气象预警信息点对点传递到县、乡镇、村领导和有关责任人,提醒组织做好灾害防御工作,很好地落实了“防灾减灾气象先行”中“先行”的工作职责。经过长期地实践总结,2016年制定出台了《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指导意见(试行)》,其中明确了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叫应标准、叫应对象及叫应方式。各级气象部门深度融合本地的地形、植被、气候等因素,科学制定叫应阈值,并将半手工半自动的叫应拨打电话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成功对接,有效提高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时效。各级政府印发了本地“三个叫应”服务机制文件,明确了工作要求和法律责任。通过“三个叫应”,解决了气象服务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防御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赢得了宝贵的应对时间,服务成效显著。

例子:2017年汛期贵州省“三个叫应”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减少了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贵州省铜仁市副市长胡洪成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提到“2017年汛期,铜仁市出现13次暴雨灾害天气,紧急转移25418人,没有一人伤亡。这离不开贵州探索建立的“三个叫应”气象应急服务机制。”据悉“三个叫应”机制的由来,与贵州地区的暴雨特点有着密切相关性。贵州暴雨常在夜间出现,此时广大的公众往往处于熟睡中,灾害有效防范难度大。实践中并不是暴雨预警一发就万事大吉。必须得有一种手段确保责任人能有效接收到信息。在发生暴雨时,贵州省气象部门以电话通知的方式,将预警信息点对点及时有效传递到县、乡、村三级行政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与传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模式相比,这种“叫应”,不仅要将信息“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对于多山多雨的贵州来说,这是防灾减灾有效快捷的渠道,为减少人员伤亡争取了时间。近年来贵州省气象灾害的“三个叫应”机制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