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纵横
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三山五岳”,江河万里,或雄伟壮丽,或秀美神奇,到处都有令人神往的风景。如果说土地是华夏厚重的肌体,江河如神州奔涌的血脉,山脉则构成了中华大地的脊梁。错落的山地、延绵的丘陵和耸峙的高原占到了中国国土总面积的近七成,造成了中国奇峰竞秀,名山林立的盛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以“三山五岳”来概括神州大地的各处名山,关于“三山五岳”的具体指代,历史上有许多版本,其中“三山”具象缥缈,源于出尘的道家,从来置身“江湖”之外,而“五岳”地位尊崇,得益于入世的儒家,始终与“庙堂”息息相关。
最广为流传“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是道教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在后来的文化传承中,人们更多把黄山、庐山和雁荡山这三座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景秀美的名山合称为“三山”。
一品黄山,天下无山
黄山 赵洪山摄
“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的赞叹,就是“天下无山”的出处。也常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的形成是地质历史时期岩浆活动的结果,这一地区主要景观为花岗岩峰林地貌,冰川地质构造形迹和水体景观也非常丰富,因为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秀美,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等名山特点,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盘卧1200平方千米,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其中西海大峡谷如梦似幻,迎客松更成为东方礼仪文化的象征。黄山曾因山石颜色青黑,遥望如苍似黛,在历史上被称作黟山,后来更名黄山源于轩辕黄帝的传说,再后来,这座山成为了今天其所在地安徽省黄山市名字的由来。
石猴观海 赵洪山摄
奇秀天下,雄险庐山
庐山三叠泉 赵洪山摄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地处鄱阳湖盆地的江西九江,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山体呈椭圆形,山体面积302平方千米,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作为一座有山无脉的孤山,是地质学上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还有丰富的江南地层剖面,以及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青峰秀峦、银泉飞瀑、云海奇观,以及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造就了这一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和避暑胜地。而历史名人和文化遗迹也使庐山成为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李白因庐山而作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了中国浪漫主义诗词的一座丰碑。
东南形胜,灵峰雁荡
雁荡山灵峰 赵洪山摄
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因为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栖息湖边,得名“雁荡”。雁荡山总面积450平方千米,最高峰百岗尖西尖海拔1121米。
雁荡山是白垩纪火山岩浆活动形成的复活的破火山,以巨厚的流纹质火山岩为特征,堪称是流纹质火山岩浆作用的天然博物馆。作为地质历史上火山作用的遗迹,雁荡山破火山的地质历史非常复杂,两次大规模的火山形成与复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众多火山遗迹中也是非常罕见的。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其中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绝景,常被世人称之为“仙境之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上更称中国“东南第一山”。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次考察雁荡山,以“访友”和“致身”的诚挚态度留下两篇游记,不仅赞美了异彩纷呈的雁荡美景,更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地理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博士曾高度评价徐霞客的科学考察,“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学者所写,更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相比于“三山”的洒脱俊逸,“五岳”则是更加诚朴雄伟,“三山”的故事精彩纷呈,而“五岳”则更像正史,早早就得到了官方确认。古代国家秩序的中心,并非疆域界线的几何中心,而是随着国都位置的不同而变化,所以“五岳”多以相对封建王朝都城的位置而设置。大约早在秦汉时期,《尔雅》中的“释山”和《尚书·大传》都记载了“五岳”分别为“岱(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就是衡山。中国历史上,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或偏安王国都对“五岳”情有独钟纷纷寻找拜祭,在中原统一王朝中,自汉武帝后,历代帝王都对“五岳”进行了规格极高的封禅和祭祀,唐代封“五岳”为“王”,宋代加封为“帝”,元代继续加封为“帝”,到了明代更是被加封为“神”。
五岳独尊,东岳泰山
泰山十八盘 赵洪山摄
“五岳”之首,泰山敢当,崇山万座,唯独泰山享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五岳独尊”的盛名美誉。泰山盘卧面积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绝对海拔虽然不如我国西部群山,然而矗立于华北平原东部,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山势巍峨陡峻,愈发气势磅礴,尤其泰山十八盘形似天门云梯,从来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
构造运动不仅使泰山拥有了“雄、险、奇、秀、幽、奥、旷”的自然景观,还造就了雄壮古朴的泰山石——片麻岩,一种经历变质作用的次生岩石。泰山拥有大量复杂的地质构造、典型的地质遗迹,以及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作为华北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泰山地区拥有自太古代以来近30亿年的地质演化历史记录,是探索地球早期历史奥秘的天然实验室。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历史上的帝王曾多次在此封禅祭祀,孔子也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留下了大量人文古迹,使得泰山堪称东方政治和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泰山地区有声名远播的人文历史,还有名动天下的自然景观,历史与自然的汇聚和碰撞,使泰山成为全球首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泰山探海石日出 赵洪山摄
泰山玉皇顶片麻岩岩体(泰山石)赵洪山摄
泰山彩石溪 赵洪山摄
千仞一石,西岳华山
西岳华山 赵洪山摄
西岳华山又名太华山,北瞰黄河,南连秦岭,东接晋豫,西望长安,是历史上西北地区进出中原的门户。华山面积15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60米,为“五岳”最高。华山拥有5座山峰,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北峰云台、中峰玉女,五峰环峙形如莲花。
华山以石奇著称,古人云:“山无石不奇, 无纯石不大奇, 华山削成十里五千仞, 一石也!”科学研究认同了这一观点,华山可以认为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岩体构成的, 其雏形大约在1.2亿年前就已经形成。花岗岩岩体在地球的内外动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再经风化剥蚀、水流侵蚀, 最终形成了许多状如刀削、壁立千仞的险峰。
“谁将倚天剑, 削出倚天峰”,花岗岩山峰这一华山最壮观的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使得华山享有“奇险天下第一”的美誉!但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唐代以后道教兴盛,道人们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出一条险道,最终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西峰 自古华山一条路 赵洪山摄
南天独秀,南岳衡山
衡山不老峰 赵洪山摄
南岳衡山,史上又称霍山,以其群峰突起的峰林状山体景观著称,素有“五岳独秀”的美称。衡山位于湖南省中东部,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在2亿年的地质年代中遭到冲刷和剥蚀,发育成为我国南方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南岳区范围内,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米,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20座,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有17座,这些“南天柱石”群体耸立于海拔不到100米、面积不到40平方千米的湘中盆地上,更显山高谷深、峰险坡陡。
南岳之所以名号衡山,因它位处中国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能够称量天地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为轸星旁有一颗主管人间寿命的“长沙星”,而衡山古代属于长沙,所以衡山又引申出“寿岳”的称号,后人祝寿常常称颂的“寿比南山”也是从中借喻的。
人天北柱,北岳恒山
恒山主峰天峰岭 赵洪山摄
北岳恒山,又名太恒山,历史上曾经指代河北曲阳县北的大茂山,大茂山现在被称为古恒山,今天的北岳指的都是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恒山。恒山又名元岳、紫岳,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冲,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5亿年间,恒山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和地壳升降运动,最终形成一座断层山,并出露了大量古老的石灰岩。恒山基岩裸露,风化剧烈,造就了形态尖锐的山峰和切割深邃的山谷,多处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如今的恒山拥有多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恒山山脉蜿蜒起伏,奔腾如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大地,北瞰云代二州,莽苍横亘。恒山山势陡峭、沟谷深邃,同时人文厚重、深山藏宝,比如建成于公元491年的原名“玄空阁”的悬空寺,是一座结合了佛、道、儒三教的独特寺庙,也以“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险峻著称于世。
衡山悬空寺 赵洪山摄
崇高峻极,中岳嵩山
嵩山少室峰 赵洪山摄
嵩山古称“外方”,因为位于华夏文明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而很早就载入史册。嵩山夏商时称为“崇高”“崇山”,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把嵩山定为了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分东西两部分。东面太室山,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4米,《诗经》中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描述。西面少室山,最高峰为连天峰,海拔1512米。
嵩山在地质学上处于华北古陆的南缘,形成于距今约35亿年前。嵩山范围内完整出露了35亿年以来新太古代、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5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拥有完整的华北地台地层剖面,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嵩山地区先后有“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3次剧烈的全球性造山、造陆运动,分别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8亿年之前,全部都在这一地区留下了丰富清晰的地质遗迹,因而嵩山也被誉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和记载地球演变的百科全书。
“三山五岳”在哪里?随着历史变迁,“三山五岳”再不只是那些造化神奇、风光无限的地质遗迹,也不只是那几座劈地摩天、气冠群伦的历史名山,而是承载着自然和人文的万千风情,体现在九州同心的家国情怀中,融化在华夏民族的延绵血脉里,铭刻在中华大地的文明历史上。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