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生命之光
为什么有人频繁眨眼,而婴儿很少眨眼睛?
发布时间:2022-09-13     作者:   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分享到:

审核专家:刘东宝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你一定注意过自己的眼皮: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在进行什么活动,眨眼就像呼吸一样,都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下意识行为。

年少时我们可能还和同伴进行过这样的游戏:两人对视看谁先眨眼,先眨眼的人视为认输。然而即便我们有意控制不去眨眼,往往也只能坚持1分钟甚至更短,而且很可能会伴随眼睛的酸痛或是流泪。

但如果你观察出生不久的婴儿,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便不去刻意比拼,可爱的小宝宝也往往会在“眨眼”比赛中取得优胜,他们往往会睁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与你对视上好一阵子。婴儿的眨眼频率远远低于成人,这个奇怪的现象到底是为什么呢?

1.眨眼睛的机制

眨眼是由面神经和动眼神经支配的一种眼睑快速开闭动作,又称为“瞬目反射”。

仔细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眨眼?

吃饭、走路、读书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以一定的频率眨眼;而当有人在我们眼前近距离地拍手或者挥手时,往往也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眼睛眨动。以上就是眨眼的两个经典类型:不自主眨眼和反射性眨眼。

不自主眨眼是一种眼睑自发性的开闭运动,不需要刻意控制,属于天然的保护性运动。在眨眼的极短间隙内,视网膜感光细胞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通过眨眼,会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富含水、脂质和黏蛋白的泪膜,从而维持角膜和结膜的湿润;眨眼还能够防止异物进入眼睛(一旦异物入眼也会分泌大量泪液并通过眨眼进行清除);同时眨眼还能够促使泪液正常流入泪道而不会外溢。

正常成年人的眨眼频率为每分钟15-20次,长时间阅读或使用手机、电脑等屏幕终端时,注意力集中且眼部肌肉处于疲劳状态,眨眼次数会不自觉下降,导致角膜、结膜滋润度不足,很容易出现眼睛干涩、异物感、易流泪的症状,甚至罹患干眼症。

而反射性眨眼则是人在受到异物、强光、惊吓等外界刺激时发生的闭眼反射,也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护作用。

2.频繁眨眼的原因

上面我们说到,正常人平均3-4秒眨眼一次,但有些人眨眼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值,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频繁眨眼可能是干眼症的表现之一。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实则逻辑顺畅的循环:长时间注视屏幕导致眨眼频率降低,角膜结膜干燥,进而出现干眼症;然而,罹患干眼症的病人会通过不自主地提高眨眼频率,保持泪膜厚度,进而增加角膜、结膜的湿润度,减轻干眼症状。

抽动症也会表现为眨眼次数的明显增加。抽动症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多部位肌肉的不自主快速抽动,包括面部、四肢、躯干,具体症状为快速无序眨眼、口鼻眉联动、耸肩等,还可能伴有喉部异常发音和猥琐言语。

此外,角膜炎、结膜炎、沙眼等眼部疾病也会导致眨眼频率的增加。

3.婴儿为啥很少眨眼睛

婴儿眨眼的频率远低于成年人,甚至低于每分钟4次;学龄前儿童的眨眼频率会增加到大约每分钟8次,成年后继续增加至每分钟15-20次。

image.png

来源|unsplash

眨眼频率随年龄发育性增加的原因和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婴儿的眨眼频率主要由泪膜厚度、眼表面积等眼表状况来决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枢多巴胺系统参与其中。

早在20世纪80年代,CN Karson就以猴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索: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猴子的眨眼频率会明显上升,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则使其眨眼明显减少。儿科研究表明,眨眼频率在患有与中枢多巴胺系统有关的病理儿童中受到影响。

另有研究显示,哺乳、新事物视觉刺激等因素能够显著增强人类婴儿和大鼠的多巴胺分泌,其眨眼频率也出现明显增加。多个领域的研究已经证明,眨眼频率的增龄性改变和中枢多巴胺系统的发育存在着一致性,这也为二者的关系提供了间接性证据。

最后,不论是学龄期小朋友还是努力工作的成年人,看书或盯屏幕时间久了,一定要时不时地起身活动一下,眺望远方,或是来套眼保健操,保护好我们心灵的窗户。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