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因你而美
周杨介绍剪纸作品
“我也是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双耳听力损失约105分贝,用眼睛聆听世界,靠读唇语走过来,所有的不易已经熬过来了。”看到“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的事迹后,同龄人周杨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慨。
今年30岁的周杨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幼时用药中毒,她变为听障者。但是在父母鼓励下,10多年来,她靠读唇语练习说话、听老师讲课,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从未就读特殊学校,一直在健全人的圈子里生活。在剪纸方面颇有天分的她,承接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剪纸”传承人刘惠霞衣钵——主持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将西安剪纸“送”进残特奥会,捧回首届西安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巾帼创客奖”,用一双巧手“剪”出自信,“剪”出精彩人生。
两位“妈妈” 带她走进剪纸殿堂
“1岁半时发烧一场,因用药中毒导致我双耳听力障碍。3岁时,我被确断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dBHL(纯音听阈均值)指数80以上,连爆竹声都听不见。” 6月20日,在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周杨向记者讲述自己成长的点滴。
听力障碍导致说话困难,父母带她跑遍全国,花光家里积蓄也没治好。4岁时,父母给周杨买了助听器,要求她不学手语、不上特殊学校,尽量用言语交流,想办法跟上正常人的步伐。凭着多年来异于常人的刻苦,最终周杨顺利考上大学。
不想永远被人照顾,更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2017年大学毕业后,周杨原本想做个会计,但在找工作时因为听力障碍四处碰壁,让她对未来感觉茫然。就在周杨因找不到工作充满强烈挫败感的时候,剪纸让她重拾信心,燃起生活的勇气。
“我的剪纸生涯里有两个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王妈妈和刘妈妈。”周杨解释,上初中时,她偶然看到大荔县“朝邑剪纸”非遗传承人王小侠的剪纸作品,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跟随王小侠学习了一个礼拜后,她就剪得有模有样了。过年时她给家里剪窗花,越剪花样越多,父亲拿她的剪纸出去卖,竟卖出去不少。她去参加剪纸大赛,没想到捧回了一等奖。但因为要上学,那时她也只能把剪纸当作爱好。
周杨作品“钟馗纳福”
2017年,周杨因参加“全国残疾人非遗技能大赛”,跟着刘惠霞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剪纸培训。看到周杨天资聪慧,刘惠霞便将自己的剪纸技艺倾囊相授。当年10月份,周杨去昆明参赛并获得优秀奖。从此,周杨和刘惠霞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刘惠霞也就成了周杨口中的“刘妈妈”。
刘妈妈把周杨带到了自己创立的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将她视为衣钵传人,传授各种剪技、不同地区民俗文化和剪纸手艺风派。周杨协助刘惠霞设计创作的《丝绸之路》《56个民族》《四大名著》等作品,被各文化馆、相关活动主办方、博物馆等收藏。
除了锻炼剪纸能力,周杨在刘惠霞指导下,了解了很多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及故事,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还参加各种活动、展演。在她看来,跟刘妈妈学习剪纸后,自己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剪纸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自己能被社会认可,让她对生活有了新期待。
助残扶残 让更多人感受西安剪纸魅力
残疾人创业,有一个伯乐很重要,刘惠霞就是周杨的伯乐。“刘妈妈已经70多岁了,她希望西安剪纸能通过我传承下去。”周杨说,刘惠霞经常给她命题,要求她设计新作品,还会在汇报工作中要求她上台解说,锻炼她的表达能力。经过4年多的培养,她的剪纸技艺突飞猛进,口语表达也得到了提升。
2021年,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入驻西安市暨莲湖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创业团队、企业助残创业就业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在这里,工作室承担传授民俗剪纸、剪画工艺及女红技巧,帮助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参与国际国内民间文化交流公益活动,制作、义卖剪纸艺术优秀作品等任务。2021年7月,刘惠霞将工作室交到周杨手中。
“进入孵化基地后,工作室有了‘娘家’,给项目发展插上了起飞的翅膀。”周杨表示,入驻孵化基地,在市、区残联的支持下和孵化基地运营团队的帮扶下,工作室项目创业成效显著。“今年元宵节,经孵化基地联系,我在莲湖区市民中心举办了两天剪纸个人展览,卖出的作品收入4000多元。工作室通过展演活动、义卖活动以及孵化基地运营团队的线上商城售卖,近一年来收入超10万元。”
通过剪纸获得收入,爱好转变为事业,周杨也更加自信了。2021年8月,周杨设计并制作的《安安迎盛会》,入选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非遗剪纸影印作品。2022年1月,周杨带领工作室参加首届西安女性创新创业大赛,在30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巾帼创客奖”,是38个获奖项目中仅有的两个残疾人项目之一。
“在新时代传承剪纸技艺,不仅责任重大,更是一份光荣的事业。”周杨表示,自己将继续助残扶残,让更多人感受到西安剪纸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东峰)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