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安
环境与气候特征
根据蓝田动物群分类,结合动物的栖息特征分析,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说明“蓝田猿人生活时期,我国北方的气候要比现代陕西南部和北京猿人时期华北的气候要温暖”。另外,从草原型动物也占有相当比重来看,说明公王岭蓝田猿人的生活阶段,这里应该是一种以森林为主的亚热带气候类型,蓝田地区要较今日湿热。
陈家窝动物群与公王岭动物群相形之下,公王岭动物群中有许多南方动物群的成分,它们约占整个动物群总数的30%,但在陈家窝动物群中却一个也没有。原公王岭动物群那种强烈的以森林为主的、草原次之的亚热带、热带东洋界动物群色彩已经褪去,代之以我国常见的古北界动物群组合。与公王岭阶段比较,气候的温湿度已经下降,森林已向山区退让,而草原面积则进一步扩大。
陈家窝动物群和公王岭动物群的属种分析,确实是人们解开当时环境的钥匙。两个动物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公王岭位于蓝田县城东约20千米,陈家窝位于县城西北约10千米,彼此相距很近。如果两者真是处于同一时期,那么,在如此相近的两个地点生活的动物群,成分上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西北大学薛祥煦先生对此作了专门研究,他说:“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两个动物群生存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环境直接影响着动物的存亡、兴衰,因而形成内容和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的特点反映了亚热带炎热多雨以森林为主的环境;陈家窝动物群的特点反映了温凉湿润以草原为主的环境。”
除此之外,在蓝田一带发现的孢子花粉所隐藏的秘密也是探究当时环境气候的重要线索。孢子和花粉都是生在植物体上的繁殖器官,即使在一二十亿年前的古老地质年代里,它也能大量地完好地保存为化石。通过对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孢子花粉的研究,不但能用以确定地层生成的年代,而且也可以恢复当时植物界的面貌。“有什么样的植物,便产生什么样的孢子花粉。反之,由化石的孢子花粉也可以确定当时生长有哪些植物。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千态万状的孢子和花粉正是当时绚丽多彩的植物界的缩影。”
“从孢子花粉、动物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恢复当时蓝田猿人的生活环境。公王岭动物群中,大的哺乳动物以森林动物为主,如虎、豹、象、猴等。其次是草原动物,如马、牛、羚羊等,而鼠类等小动物也不少。但动物群中完全缺失水边或两栖种属,反映了当时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应是森林草原地带。”
陈家窝猿人时代,“从植物孢粉分析看,草本的孢粉颗粒比较多,主要是蒿属和禾本科、藜[lí]属等植物;而木本植物松、柏、桦则相对少一些,对比太白山现代的孢粉谱,陈家窝当时的植被为稀疏的阔叶林——草原景观,与公王岭阶段比较,气候的温湿度已经下降,森林已向山区退让,而草原面积则进一步扩大。”“结合陈家窝蓝田人下颌骨层花粉分析:草本花粉占优势的植被。因此陈家窝蓝田猿人生活在相对温暖且季节性湿润的气候中。”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蓝田猿人时期的北方一带的气候远较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公王岭猿人生活在亚热带森林—草原型的气候环境中,陈家窝猿人生活在相对公王岭时期较为干冷的温湿的草原—森林型气候环境中。截至目前,这种观点被学术界普遍认可和接受。
公王岭事件及其影响
对于蓝田猿人的生态环境,著名地质学家安芷生等专家通过地层分析的情况却有新的解释:这些化石堆积的粉砂质黄土开始堆积以后,气候已经趋于严酷干冷,但仍有许多南方的哺乳动物通过秦岭通道来到公王岭地区活动,但是,由于秦岭突然之间的强烈隆起,秦岭通道不复存在,使得那些已经抵达公王岭的南方动物在日益恶化的干冷气候下,不得不埋葬于此,其他南方动物也不再出现于此。这一重要的地理气候事件发生在距今115万年前后,它可能是一个中国北方发生构造强烈隆起和气候恶化的事件,即“公王岭事件”。这一事件对于距今115万年以后的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变迁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自此开始北方地区的气候与植被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来源:本文摘自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三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