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能源利用
有力推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
发布时间:2022-07-06     作者:庄贵阳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点。要做到有序推进,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逻辑。

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推动“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促进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有序”减量替代,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考核制度转变。

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矛盾在于协调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中,控制能源消费规模即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一是供给侧能源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二是消费侧能源强度的降低,既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能源消费需关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部门。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电力系统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对策,既要转变传统化石能源的角色和利用方式,将火电由主体基荷电源向承担调峰和储能需求的调节型电源转变;又要通过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实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利用。

当前,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构建中,但在大规模低成本储能尚未突破、非化石能源供电仍呈现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的情况下,仍需煤电及煤炭发挥调峰和兜底保障作用,有序减量替代,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大幅降低燃煤发电量的趋势下,如何处置我国庞大的煤电资产将是决定我国电力乃至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败的关键之一,必须保障能源转型平稳着陆。

能源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总抓手。当前形势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带来大量机遇。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条件,将带来显著的环境社会效益。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碳定价机制等治理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空气质量,造福人民,同时降低大量碳排放造成的社会成本。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提高低碳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推动新时代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解决化石能源大量依靠进口、污染严重、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只有稳妥有序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才能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推进将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可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将促进电动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光伏和风电设备等出口行业的发展,促进能源互联网、氢能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而且风电和光伏产业规模的扩大将带动相关行业就业岗位增加。

“双碳”目标使我国能源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首先,我国能源转型规模大、碳中和实现周期较短,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能源供应安全的不确定性、能源利用的经济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难以预测性等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短期内通过节能提效降低能源消费量,但中长期仍要依靠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与支撑,加快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革命性转型。依靠科技与管理创新,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成本,实现新能源与相关产业经济性利用。同时还要保障能源消费以煤炭、油气等为主的城市或地区的家庭生计和社会稳定。

其次,当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于依赖政策驱动,转型的宏观、中观、微观动力整体不足。虽然创新驱动已发挥关键作用,但主要聚焦于技术层面,缺乏商业模式、系统运行模式等全方位的、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创新动力不足且模式单一。市场驱动和行为驱动在我国目前的转型实践中都相对匮乏,并未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另外,虽然我国煤电正逐步退出电力系统主导地位,但目前现役和计划煤电机组规模仍然庞大,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巨大的煤电退出压力。主管部门已经明确不再新增单纯以发电为主的煤电项目,但如何优化煤电机组存量,成为能源电力系统转型的首要问题。不仅要考虑不同时间节点下煤电退出的方式,还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煤电定位,考虑区域煤电逐级退出路径。

转型要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确保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传统化石能源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力军,同时也面临着转型重任。尽管短期内必将承受转型与变革的阵痛,但从长远看,只有稳妥有序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才能实现能源领域深度脱碳和本质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2020年分别攀升到73%和43%。在国际能源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全球天然气、煤炭、石油等价格加快上涨将对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负面影响。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必须用好手中可获得的能源资源,既要保障能源安全,又要经济廉价,还要低碳环保。在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战略选择上,必须有分时序的优先选项。考虑到光电风电是非连续的能源生产,在储能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完全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现实。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是短期内让能源的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的首选项。当前,国际能源竞争已由资源竞争转向核心技术竞争。以清洁、无碳、智能、高效为核心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低碳化和生态化特征将更加显著。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发展速度最快、新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这是实现中国“能源革命”的基石。鉴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和其他属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大电网的配套建设和消纳能力建设,做好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优化组合、智能化和灵活性改造,是做好能源转型平稳过渡的必选项。

合理转变考核方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制度转变

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双控约束性指标持续推动转型进程。中央多次强调要科学合理转变考核方式,既要激励约束政府行为,还需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和理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意味着具体举措和考核办法正在统筹制定之中。

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90%左右。因此,一定阶段的能耗“双控”可以等同于碳排放“双控”。以提高用能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为主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已经实施多年,有一定工作基础,也发挥了较好作用。但是,在能耗“双控”的施行过程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并非所有的能源消费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比如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供电。所谓原料用能是指以化石能源产品作为原料的能源消费,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但长期以来都被纳入全部能源消费的统计中。与此同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其消费过程也不产生碳排放,这意味着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正在缩小。从更加精准推动“双碳”工作和鼓励发展新能源角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便显得十分必要。除此之外,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都为考核留有适当弹性。

能耗“双控”的目标指向效率提升,而碳排放“双控”则直接指向绿色低碳发展。单纯对能耗进行控制,还可能会误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丰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不仅会促进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还可以把高碳排放产业面临的转型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促使政府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在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同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