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
假如让孩子投票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那么唠叨肯定榜上有名。曾听一个孩子说:“我妈真的很烦,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放假我都不想回家了!”
所谓“杯满则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上被称作“超限效应”,指的是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
简单来说,想让孩子听你怎么说,就别唠叨。
唠叨会让孩子越来越磨蹭
唠叨导致的第一个坏结果是让孩子产生惰性,形成依赖心理。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特别磨蹭?比如做作业、刷牙、赖床、收拾卧室,不管父母怎么催都不着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父母说得太多。说得越多,孩子就越来越依赖你的催促,做事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个妈妈曾经留言说:“我们孩子每天玩得不知道吃饭,不停催他,他就敷衍地‘嗯’‘哦’,磨磨蹭蹭半天才动筷子,如果不一直叫他,他就不知道自己过来!”
这就是父母唠叨太多的后果之一,你不说几次,他就不会去做,因为他知道反正有妈妈提醒的,所以更加不急不慌,更加散漫。
唠叨让孩子自尊心受挫
爱唠叨的本质是一种不尊重人的沟通方式,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对孩子的不信任和责怪的成分。
有一年冬天,天很冷,孩子上学要起很早,我每天早上都会反复叮嘱孩子多加件衣服,有一次,想让孩子穿那件厚的外套,可是孩子怎么都不肯换上,我气急了忍不住吼他:“不穿冻死你算了!”
谁知孩子委屈地说:“在你眼里,我连穿多少衣服都不知道吗!你每天都要说同样的话,我到底是有多蠢!”
孩子的话一下子戳中了我。
很多时候,父母冗长的唠叨背后,是我们根本不信任孩子,不相信他能做好,所以才会不停地说。
爱唠叨的人,常常自以为我是为你好,我才说这么多,换作别人,你看我会多说一句吗?但是对于被唠叨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心理负担,意味着你不信任我,不尊重我。
唠叨的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朋友曾对我说过一件小事:
有一次儿子学校组织春游,孩子奶奶特别担心,这是第一次儿子离开家人,去很远的地方玩。
孩子出发前,奶奶反反复复地交代注意事项,一开始孩子还回应几句,但老人啰啰唆唆说了半小时,孩子终于开始不耐烦:“你烦不烦啊!有完没完!”
朋友看着老人家孤独地站在那里,感叹孩子真的很不懂事。明明大人说的是对的,也是为他好,他怎么不领情还觉得生气?
其实,这就是唠叨的另一个坏作用:孩子开始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失去耐心加上逆反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父母的顶撞、不尊重。
试想,一个人在你耳边,无数次重复同一句话,你也会觉得反感,只会捂住耳朵逃走。
三招儿教你说话“事半功倍”
家长好好说话是一门学问。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用规则代替无用的唠叨
要知道,越是冗长、繁琐的指令,越没有执行力。你想让孩子按时起床、好好吃饭、乖乖写作业,任何抱怨、指责、翻旧账都没有用。不如对孩子说简短、有重点的指令,并且用规则代替无用的唠叨,孩子才听得进去。
2.坚持原则,说到做到
想要孩子听话,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心疼就妥协。比如你对孩子说不收拾好玩具,下次没得玩。如果孩子不收拾,下次就别再给他玩具,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否则孩子下次还是一样:不管你怎么说,他都不听。
3.给孩子多点信任
做不唠叨的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适当的提醒,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操心。很多父母之所以爱唠叨,是对孩子担心过多,焦虑过多,对孩子很不放心。
不妨给他们一点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学着成长,等孩子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再适时地提供帮助。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