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景观  >  
碑林馆藏名碑
发布时间:2022-04-12     作者:   来源: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石台孝经》及其碑亭是西安碑林最为重要的代表性标识之一。《石台孝经》系唐玄宗亲笔隶书,由4块高5米、宽3米的青石拼成,碑额上雕有飞云蟠龙,碑座镌刻番莲舞狮,是碑林中刻工精美、碑身最高大的石刻。绕过《石台孝经》碑亭就进入到了碑林博物馆的核心展区——七座展室。

第一展室陈列唐《开成石经》,同时陈列的还有明刻《石经补字》和清刻《孟子》等相关碑石。《开成石经》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是唐代继承汉魏刻石校经传统,在太学刻石供人校勘的标准本。它是碑林中保存下来的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经籍石刻,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等12部经籍,共114石,228面,65万余字,俨然一座石质书库,清代又补刻《孟子》,合为“十三经”。《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活动中时代较早、保存基本完好的一部,素有“文献渊薮、石质书库”之美誉。

image.png

开成石经

第二展室主要陈列唐代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用中文和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还有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褚遂良的《同州三藏圣教序》、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均展现了古代书法名家的高超技艺,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第三展室陈列以各种书体书写的历代名碑。篆书有李阳冰所书《三坟记碑》《拪先茔记》以及著名的《美原神泉诗序碑》等;隶书有《曹全碑》《熹平石经》(残石)和《司马芳残碑》等;楷书有《孟显达碑》《郭家庙碑》《臧怀恪碑》《颜勤礼碑》《孔子庙堂碑》(宋翻刻)等隋唐名品;草书则以张旭、怀素所书《千字文》和张旭的《肚痛帖》最为知名。通过这些久负盛名的碑石,可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整体面貌。

第四展室陈列苏轼、米芾、黄庭坚、祝允明等宋、明时期名家诗文书迹刻石和宋至清代线刻画。其中,《长安城残图》《唐兴庆宫图》《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名胜古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孔子像》《达摩像》《关帝诗竹》《魁星点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412104158.jpg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五展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历代碑石,以记述修庙、记功、拨田、赡学、浚渠、葺[qì]城、官箴、格言等内容为主,是研究社会史和地方史的重要资料,部分碑石还是研究西安孔庙和碑林史的宝贵史料。

第六展室主要陈列元、明、清三代士人所书诗文作品。赵孟頫《天冠山诗帖》、董其昌《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林则徐《游华山诗》等都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第七展室陈列的碑石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刻陕西本《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我国古代著名法帖,共10卷,前5卷为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名家字迹,后5卷为“二王”书迹。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命王著将传世的历代名人墨迹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原帖刻成后不久毁于大火,因此传世拓本极其珍贵。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宪王据原拓刻石,藏兰州藩署,称“兰州本”。“陕西本”为费甲铸据“兰州本”摹刻,计145石,两面刻字,刻成后即入藏碑林。

如此众多的碑刻,许多是国家级宝藏,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以上所述外,《广智三藏和尚碑》见证了不空和尚传奇的人生,以及佛教密宗的传承历史。而用中文和巴列维文合刻的《苏谅妻马氏墓志》,则是胡人入华与中外交流的产物。其他宋代以后记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碑刻,如《明德受纪碑》《荒岁歌》《兴学碑》《修城记》《修庙碑》及《平利教案碑》等都为研究地方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北魏、唐、宋碑志上,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如北魏《元晖墓志》四侧,分别刻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布满流动云彩,呈现出飘逸和谐的奇特意境。《大智禅师碑》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展现出繁丽、活泼而富有生机的美感。《道因法师碑》碑座两侧的胡人形象,牵马携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类碑刻上的纹样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