棂[líng]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它的命名与星宿有关。灵星是神话传说中主管取士的神,在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下,以“灵星”命名孔庙的大门恰如其分。从形制上看,其门形如窗棂,而“灵”与“棂”相通,“灵星门”就逐渐演变成了“棂星门”。西安孔庙的棂星门始建于元代,原为木质,据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西安府重修学庙之碑》记载,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整修文庙时,此门由木质改为石质。青石修筑的棂星门原为两门,现为三门,由三座分体式石牌坊组成,饰以云龙花卉,每扇门上端都有两只火珠背光的麒麟,寓意德才兼备之人纷至沓来。
棂星门
棂星门中门的门楣上,书“文庙”二字,东、西两门门楣分书“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取自明代陈凤梧《圣贤道统赞·孔子赞》中语,“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统承羲皇,源启沫泗。报功报德,百王崇祀”,以此表彰孔子与天地同齐、与日月同辉的道德品行。此外,棂星门的设置也体现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门仅供主祭人员和最高官员通行,西门供一般官员通行,文庙中的人员则由东门出入。
戟门,又称启圣门、仪门,因祭孔时在门两侧陈列仪仗性兵器而得名。在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礼制性建筑门前是否设置戟门和列戟数量是衡量该建筑等级的重要标志。孔庙中的列戟制度等同帝制,从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一直延续至清末,为表示对孔子的尊重,在盛大的祭孔大典前,文武百官必须在戟门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并将随身携带的兵器陈放在戟门两边的配室中,方能进入孔庙正殿。西安孔庙的戟门是整个古建筑群中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两侧为配室,配室边再开一门。在古代,大门长期关闭,两侧边门只有春秋祭祀时才能打开,中门只允许考中状元的人祭孔时通过。戟门采用歇山式单檐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戗脊上还依次装饰着仙人和龙、凤、狮子、马等,走兽的数量也是建筑物等级的标志之一。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简瓦,主体建筑以朱红色粉饰,鲜艳夺目、简洁明快,彰显了戟门的古朴典雅之美。
西安孔庙内有七座八角攒尖顶碑亭,其中一座位于戟门前东侧,其余六座位于戟门和大成殿之间,东西两庑[wǔ]之前各三座,相互对称而立。七座碑亭的建筑结构和彩绘图案基本一致,顶上覆黄色琉璃简瓦,黄色琉璃瓦本为皇家建筑所独有,但在清雍正年间,皇帝为表示对儒学的尊重,特准孔庙建筑亦可使用黄色琉璃瓦。碑亭内大多陈列着康、雍、乾三代的告成碑。西安孔庙中出现这些告成碑,与清王朝张扬武功、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有关。康熙至乾隆年间,朝廷曾出动大军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竖立纪功碑是古已有之的边疆战争纪念方式,清代,战争纪功碑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告成太学碑。其内容大多以满汉两种文字对照书写,既表现出推诿于群臣请求,不肯居功自傲的低调姿态,又将大清将士把西北边疆纳入疆域版图视为丰功伟绩。
屹立于碑林广场上的碑亭是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绿栏红柱、双层飞檐,上悬楷书“碑林”匾额,亭中是著名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坐落于3层阶梯状石台之上,上面所镌刻的文字内容为儒家经典《孝经》,故此而得名。碑石通高620厘米,共4面,每面宽132厘米。碑身是由4块青石板组合而成的长方柱体,额题“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4行,篆书,是当朝太子李亨的手笔。东面后半部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右半为李齐古撰表文,左半为玄宗亲笔批答,碑石的3层台阶上分别浮雕和线刻着生动传神的蔓草瑞兽,动物和植物刻画得浑然一体,整个构图既威武又不失活泼,既展现了轩昂的盛唐气象,又体现了精湛的图案艺术。抬头注目,碑额上厚载盖石,盖石边缘雕刻着形态优美的卷云,卷云自下而上呈三层,逐级向上蔓延扩大,宛若一顶仙气袅袅的云纹冠,支撑着上方的庑殿式碑顶,庄重而肃穆。
碑亭
西安孔庙大成殿建于明代,曾是一座重檐庑殿式建筑,殿顶覆琉璃瓦,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四周有栏杆,东、西、南三面有踏步,南面踏步正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据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刻《重修西安府学文庙记》记载:“大成殿七间,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两庑各三十间,崇深视殿半之,袤且数倍。”只可惜,1959年的一场雷火烧毁了这座孔庙建筑群中最为恢宏的大成殿,其台基也在20世纪70年代被平毁,辟为现在的碑林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碑林和孔庙在建筑方面最大的损失,也是碑林人心中永远的遗憾。
孔庙大成殿
中国传统文化以广博多姿闻名于世,但儒家文化始终是其内核,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千百年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浸淫于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和普世价值之中,使儒家文化具备了国家宗教的性质特点。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既是祭祀制度的组成部分,又是别具意蕴的神圣空间。圣域之中,历代帝王通过“祭孔”礼制,将国家的文化权力握于股掌,使儒学成为连接权力与信仰的纽带。作为集地方文化之大成的西安孔庙,其产生与发展、兴衰与演化,无一不是孔庙诸多面相的真实反映。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