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景观  >  
西安碑林与孔庙(上)
发布时间:2022-04-06     作者:   来源:西安学习平台   分享到:

西安孔庙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初在国子监中设立的孔子庙堂。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朝初建、战火未熄,唐高祖便“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采纳房玄龄建议,“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全国广建孔庙后,唐玄宗又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子和孔庙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唐末至宋初,孔庙随国子监及唐石经等唐宋碑刻几经迁置,最终固定在“府城之东南隅”,自此,孔庙、府学和碑林相互依存,一同开始了900余年的发展历程,经历朝历代修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金元时期,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对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碑石进行了维护和整理,修缮孔庙、重建府学。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祭孔”的权力被统治者牢牢控制,而在统治者与士人阶层的博弈中,政教两股力量此消彼长,孔庙屡遭波及。虽然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孔庙改制短暂地打压了孔子的地位和孔庙祭祀礼制,但皇权对“祭孔”的控制力并未减弱,孔庙作为“道统”的有形化身,往往受制于代表“治统”的人君。长期接受中原文化熏陶的清朝统治者深谙儒学与治权的切要,恢复了孔子与孔庙的殊荣,康、雍、乾三代帝王更是将尊孔之风推向了鼎盛。

现在的西安孔庙就是在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和建筑风格上发展而来的。照壁、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碑亭、东西两庑、大成殿原址,自南向北依次延伸,中轴线两侧,建筑协调相配,使总体空间达到神圣庄重、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和谐意境,这种空间意境恰恰是“中”“正”“和”等秩序观念的直接反映,渲染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和后人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image.png

孔庙照壁标志

照壁,又称塞门、影壁,是我国古代庭院中的一种墙壁式附属建筑,只有达到一定等级的达官贵族,才可以在家宅中修筑照壁。孔子因被封为文宣王,地位至高,因此孔庙中也设置照壁。西安孔庙的照壁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南墙,有“万仞宫墙”之义。“万仞宫墙”典出《论语·子张》篇,用来比喻孔子的德行与学问,赞扬儒学的博大精深。西安孔庙的照壁为“一”字形顶,壁面内侧中央为一菱形花砖,外侧为描金楷书大字“孔庙”,此二字出自清末民初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之手,古朴苍劲、凝重有力。

牌坊是我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物,具有昭示美德、赞颂功绩的作用。西安孔庙的牌坊,名为“太和元气坊”,是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宗室朱惟恸出资四百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的。“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的均衡统一;“元气”,指世界的原始物质,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太和元气坊,就是集万事万物之气的地方,象征着万物生长的根本所在,寓意孔子的思想如人类思想之元。从建筑结构来看,太和元气坊包括四柱、三门、三楼,还有繁复的斗拱和歇山顶,庄重雅致,使整个孔庙建筑群布局严整、层次分明,渲染了孔庙庄重肃穆的氛围。从装饰元素和色彩运用来看,太和元气坊采用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彩绘形式——“和玺彩绘”,将日、月、龙、凤巧妙结合,使红、黄、蓝、绿交相辉映,其丰富的色彩、和谐的色调,更突显出孔庙的富丽典雅、气势恢宏。

泮池是孔庙和地方官学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古代的礼制中,天子之学称“辟雍”,它四面环水、中央建堂,俯瞰如玉璧;诸侯之学称“泮宫”,它东、西、南三面环水,形如半璧,恰好是辟雍的一半。孔子在鲁国讲学,其授课地点在泮水之滨,人们在此兴建学校,称其为“泮宫”,也为后世学府之代称。后来,人们又在孔庙前设置半圆形的泮池,寓意“学无止境”。西安孔庙的泮池始建于宋代,后经历代修葺,形成如今状貌。它由两个外圆内直、相互连通的扇形水池构成,其上小桥,是为泮桥。池边为石砌栏板,栏板上设有望柱。《诗经》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指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

(来源:西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西安文化遗产辑录》,主编:赵荣、李郁)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分享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